区块链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考与应用
作者: 王飞 王忠勇 陈红杰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必经之路。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计算范式和写作模式,能够有效推进协同共治、开放共享和互信共识等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合与落地,有效解决目前人才培养协同不够、资源共享不足和信息互信不强的问题。然而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面临跨链扩展、主体责任消解和隐私泄露的风险与挑战。
关键词:区块链;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00-002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演进正在向纵深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将“区块链与教育治理”、“基于区块链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协同平台研究与应用”列为加快区块链技术突破和有效转化的重点任务。可见无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教育实际需要,区块链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数据难取信、资源难共享、信息难流动等问题,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应用和创新,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行的路径。本文旨在结合区块链技术特点,探究其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契合点,同时提出“区块链+教育”可行的应用场景。为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区块链技术目前尚未在学界形成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仍旧在不断扩展和更新。参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20年)》的定义:“区块链技术是分布式的网络数据管理技术,利用密码学技术和分布式共识协议保证网络传输与访问安全,实现数据多方维护、交叉验证、全网一致、不宜篡改。”[2]典型的区块链技术以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和分布式存储技术为核心,基于“块-链”的形式存储数据,其中每一笔交易数据称为“块”(相当于需要存储的数据),并按时间顺序串成“链”。在区块链网络运行过程中,每个节点的权限基本对等,均加密存储相同的数据。授权用户可以在对数据解密后通过时间戳对链上数据进行追溯。而如果对原始数据进行篡改,必须要至少对51%以上节点的数据同时进行修改才能成功,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因此区块链技术具有去(弱)中心化、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和安全可靠等特征。该技术打破了传统中心化的结构,重构了以多元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中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信等“痛点”具有良好的契合度。
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校内人才培养协同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系实际为政府行政体系在高等教育的延伸。该体制权责清晰、部门归属明确,能够较为高效的由上而下配置教育资源[3-4]。但是与政府以行政为主导的职责不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涵盖招生、教务、学工、就业、档案等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各部门参与者密切配合。然而传统“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由于涉及责任划分等问题,各部门间数据互通存在一定阻碍,“数据孤岛”现象突出。造成数据重复采集和割裂使用的问题,既增添了基层教学院系和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二)校际教育资源共享不足
在国家大力推进慕课、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项目等在线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均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批精品的在线教育资源。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涉及学分互认责任划分和激励机制设置等问题,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多在校内进行使用。不同高校间资源共享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在线资源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优势[5-6]。另外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高校多由各专业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创建,缺乏较为成熟的高校间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合作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存在单个专业建设投入有限、优质基地缺乏的弊端。同时对于企业等优质校外实践基地来说,也未能有效发挥其支撑实习实践教学的能力,对于扩大企业影响、推进校企协同和产学研合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人才培养信息互信不强
在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具有天然的中心地位,往往成为学生培养的“信息孤岛”[7],人才培养过程数据难以在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社会主体间可信流动。其中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录取高校往往依赖于学生提供的简历对学生培养过程进行判断;政府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往往只能通过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对办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信息的可信度和时效性均难以保证。同时由于信息缺乏校验匹配,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虚假或错误信息难以有效甄别和发现。对于人才培养环节诚信体系建立产生不利的影响[8]。
三、区块链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应用
高校人才培养涵盖高校内部、高校之间、政府、用人单位等众多社会主体。本文针对人才培养环节存在缺少育人协同和信息互信等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特点,基于“协同共治、开放共享、互信共识”的建设理念,提出校内私有链、校外联盟链和公共信任链的应用创新与机制建设。推进社会各主体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高等教育治理水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于“协同共治”理念,推动校内私有链建设
在技术层面,结合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数据接口对现有招生、教务、学工、就业等管理系统的关键数据进行调取和存储,建立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内私有链。在此过程中私有链仅仅调取现有系统数据,并不对管理系统结构进行改变,能够在不改变现有业务逻辑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系统数据的可信对接与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系统升级成本的同时拓展数据应用场景,为不同部门开展协同共治奠定技术基础。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以学生学籍、成绩、评先评优等核心数据共享为切入点,实现基于私有链的数据共享,逐步消除校内各部门的“数据孤岛”,解决人才培养数据重复采集和割裂使用的问题。对于院系等基层教学组织来说,基于区块链节点对等组网带来的弱中心化特点,数据在各节点无差别记录。实现机关和院系的对等互联,推动治理体系扁平化,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民主管理和监督能力,激发院系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不同职能和层级机构间的协同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