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 邓绍云 邱清华

摘 要:本文作者对航海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并对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对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的研究不足和局限性。最后,作者展望了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的研究未来,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航海文化; 教育;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16-003

一、引言

航海是一种活动,是种生产实践,同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的载体,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航海文化是航海活动者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航海运输与贸易、航海科学技术、航海政策、航海军事活动、航海冒险精神、航海宗教与民俗、航海及涉海相关工程建设与法律法规及行规业约、海难与救助事务及航海文化艺术等方面。航海文化与教育的研究是航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航海文化发展和教育传承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航海文化与教育研究回顾

我国最早提出航海文化这个词且准确定义这个概念的是刘巽明[1],他定义航海文化为人类群体在航海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事物、行为方式、心智状态等等。对于航海文化的教育宣传最早见于马广瑞[2],他提升高度超越于娄赫民[3]和沈宁[4],以航海文化宣传教育学生要认识到郑和是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它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值得宣传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

航海博物馆是航海文化的存储记忆,也是航海文化宣传的最好载体,国外航海博物馆建设较早,田樱[5]称航海博物馆为航海文化的殿堂,故航海博物馆的建设是航海文化与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科技航模学校是加强我国航海文化和教育建设的一个内容。张秀华[6]倡导创建科技航模特色学校,构建以航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来宣传航海文化教育。

航海文化的教育形式多样,参观有关文物,讲解相关航海历史和事例,宣传某一航海人物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和方式及途径,通过别具一格的模拟航海活动也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陆梓华[7]、李波[8]、李振福[9]分别报道了这种航海文化教育方式。

航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航海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从而要建设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及学校,戴智明[10]研究指出,航海类高校的校园航海文化的建设应该从目的、方法与载体等方面来把握;继而潘仁善[11]强调航海文化教育在航运人才培养中占据极为显赫的地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建设和承载及传承的载体,航海文化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自然航海文化的建设和教育离不开高校。航海人才需要相关高校去培养,航海文化需要相关高校去挖掘、研究、传导、教育。高校特别是航海类高校如何去倡导航海精神,弘扬航海文化,加强航海教育,其方式方法众多,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抓紧抓好抓实,校训也不失为一种非常方便和实在及便利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尹伶俐[12]认为可以用航海类学校的校训来凝集对航海学子的期望和要求,也就加强了航海文化教育。

各高校因为培养的人才类别不同,其基本价值观可能相同,但其核心价值观可能不同。林少栋[13]认为航海院校应树立航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塑造信念力量,道德力量和心理力量,熏陶和引导航海类专业学生自觉形成航海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充分调动航海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热爱和投身于航海事业。

只有到2010年后,孙福胜在文献[14]中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清晰准确地阐述航海文化的内涵是:航海活动者在航海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航海文化的特征是: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和目的性;航海文化除具有一般文化的基本功能(信息传导、教化教育、促进优化、亲和凝集)外,还有其独特的功能:导向和约束、凝集和激励、外塑和发散。

海员是航海文化创造者的主体,其心理状态和素质也是航海文化的一部分,而海员的心理受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胡大立[15]认为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航海文化需要选择性地吸收东西方文化,用健康的航海文化来熏陶和形成海员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传递方式方法和载体众多,其中现代网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航海博物馆是航海文化的承载体和航海文化的教育场所,必须加强建设,杨权斌[16]指出,必须正视航海博物馆的建筑文化、区域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建设,创新现代航海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通过现代网络,利用航海行业专家的行为传播、航运习俗的仪式和现代艺术等传播航海文化。

一个国家要强大,定然要守住自己的海域,中国应该有个强大的海洋梦,华亭君[17]提到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过中国海洋强国梦,如今一百年过去了,这个海洋强国梦也该不只是梦了。先辈们的海洋梦,这个梦包括守住海洋,建设海洋,发展海洋的构思和蓝图,也是我国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今开放的世界,我国海员外派他国从事劳务性工作的越来越多,我们不能忘记对这些海员进行航海文化的教育工作,胡大立[18]认为扩展中国的海员劳务,需要弘扬我国优秀的航海文化,用以强化我国海员忠于职守的情操,爱岗敬业的精神,充满荣誉感的职业作风,富有责任感的事业心。

彪炳彰显中国航海文化特色,就必须加强沿海城市的建设工作,就得打造开放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如广州和汕头及广西北部湾地区。胡大立[19]指出,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著名港口和商贸中心,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广州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应彰显航海文化特色。

航海是较为冒险和艰巨的活动,薛国建[20]基于半军事管理在航海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以半军事管理效能的提升为出发点,提出了半军事管理模式下管理与文化的耦合及创设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通识教育就是让普通大众都能得到的教育,航海文化的教育应该向通识教育发展。江小林[21]倡导新时期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大力弘扬航海文化,形成有航海特色的大学文化精神和海洋文化竞争力。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人才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航海学校必须加强航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钱涛[22]认为以培育海事英才为目标,传承历史,立足现实,开拓创新,加强建设具有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孙福胜[23]对中国航海院校建设和发展航海文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增强自觉性;二是加强航海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三是坚持继承和学习相结合;四是坚持航海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五是丰富完善内容,扩大传播领域;六是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航海类高职院校的数目多于航海类本科院校,高职航海类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具有实践操作性。近年来随着航海高职院校的发展,文化韵味缺失等不良现象逐步显现,并成为制约和困扰各航海类高职院校深层次发展、内涵建设的一大瓶颈。姜丽莉[24]分析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航海高职院校文化要素构成,并基于对文化要素的分析,阐述了航海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航海文化、半军事化管理文化以及传统特色文化的基本思路。

航海文化是航海活动者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包括航海运输与贸易、航海科学技术、航海政策、航海军事活动、航海冒险精神、航海宗教与民俗、航海及涉海相关工程建设与法律法规及行规业约、海难与救助事务及航海文化艺术等方面。航海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和目的性四大特征。

高校特别是航海类高校是航海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主要场所和主要传承及宣载体,做好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及校园建设,其本身就是对一个地区、省份和国家航海文化的打造和传承及发扬。而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这个学校的主题所在,如果能够将航海文化建设渗透在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何将航海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索,田乃清[25]就航海教育植入“校园航海文化”的思考认为,重点往积极打造校园航海文化品牌,筹划航海文化特色的活动,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三个方面去努力。

潘非寒[26]认为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成功实现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型具有战略意义。提出由文化自觉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将航海文化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变成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航海似乎是沿海一带的专有而与内陆省份及西北省份无关,但现在世界在变得越来越小,信息化时代,人员的流动和迁徙,劳务的输出和经济的输入,观念的转变等等,为了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发展,拓宽人们的就业渠道,增加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速度,同时开拓沿海省份的航海业务,扩宽航海文化范围,也有必要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建立相关的海员培训基地,扩大航海人才的培养范围,扩大航海文化的承载载体,提升航海文化的建设成绩。韩涛[27]认为可以通过“西部海员培养基地”教育实施来扩展航海文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建设。

在航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各地海事部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13中国海员大会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郑和平作了《务实服务船员,创新发展队伍》的演讲,从六个方面提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海员发展的社会环境,共同服务海员的科学发展[28]。赵莉[29]认为所有的涉海实践活动的人和事都可以认为是航海文化,包括水师的建立和其一切活动,华侨的产生和活动,海神崇拜活动等等。

航海是由航运引起而发展起来的,航海离不开航运,航海文化包括航运历史和文化,包括航运产业的发展内容,建设中国航海文化就离不开大力发展我国的航运产业,航运产业包括制造船舶产业,水上营运产业及航运服务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瞿群臻[30]认为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以航海文化推进航海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国家文化政策的贯彻。

中国航海学会是由航海科技工作者及交通、海军、海洋和渔业系统中的有关单位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公益性、学术性的法人社团,挂靠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业务主管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我国航海事业发展、航海文化宣传建设的重要智囊,它和航海相关管理的其他部门同样肩负为实现中国强海梦强国梦伟大目标的历史使命。有关文献[31]报道了2013年5月28日,在第六届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和中国航海历史与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会上,中国航海学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航海文化建设的倡议书》,号召为推进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提升国家航海软实力与竞争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和航海观念,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中国梦”而振奋精神、开拓创新。

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等也是航海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海员高风险、高收入、常年长时间的远离亲故漂泊在海上、远走异国他乡,要求海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及较好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利于海员职业生涯的继续和发展。故陈勇[32]和石庆贺[33]认为航海院校为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

航海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要求海员的实践操作性极强,航海专业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要求具有很好的实践操作性,我们应该根据这类专业的特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瞿群臻[34]提出构建航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动力机制的措施,包括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构建航海教育校企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以航海文化教育形成软性动力机制等建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