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自然观下大学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途径探析
作者: 张驰摘 要:本文考察《道德经》的相关哲学理念,从生态文明的视野下总结道家的自然观理论,从认知体系、内在要求、方法论三个维度把握,并且从这三个层面给出《道德经》自然观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上的建议。
关键词:《道德经》; 生态文明;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09-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具体落实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时,我们需要广泛吸取西方国家的生态文明经验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时也不应该遗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有益于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想。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生态文明思想,既可以赋予传统思想新的价值,有助于文化发展,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从传统中挖掘也更易于教学和接受。因此,本文选取传统思想中的道家思想为例,探析落实生态文明观建设的可能途径。
一、《道德经》自然观概说
1.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自然观认知体系
“道”是《道德经》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之一,“道”在道家的哲学认知体系中是天地万物之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并且“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被道家赋予了宇宙母题的性质,而道家又同时指出“道”的运作规律,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放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予以观照,“道”——这种宇宙母题的自然属性便拥有了极高的思想地位,因此,遵循“道”的自然观便成为道家思想认知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自然”是道的基本运行规则。“自然”在道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如其所是”,就像王弼所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2]”。由此可见,”道法自然“所强调的“道”不仅是一种万物起源的母体论思想,而且要能够依乎万物本身所是,并且来滋养万物,推动万物的运行,这便赋予“道”更深刻的生态文明意蕴。“道”既有作为起源的母题性质,而又“道法自然”,体现了自然为一切事物根本的观念,把自然的地位提升了,同时“道”又“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既强调自然也强调了万物,体现出一种对万物“如其所是”存在的尊重意识。
在上述“自然”或者说“如其所是”为核心的生态认知体系之下,《道德经》进而提出了相对应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论、方法论。
2.少私寡欲——道家自然观的内在要求
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具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限度,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限度的问题。在此,道家的自然观认为,“道”所代表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只要人类能够依照自己天性行事,就不会僭越自己的“道”,去触及自然界承受能力的限度,而自然万物若也能这样“如其所是”,那就达到了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可以发现,在道家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冲突,事实上是一种双向的伤害,既不能让万物“如其所是”,也不能让人本身因其自然,所以道家进而提出的内在要求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类如果能“少私寡欲”,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这些伤害。
“少私寡欲”的内在要求对于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此观念所牵涉到的已经是一个生态“极限”思想的雏形。工业时代以来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人类日益膨胀的需求趋势下,对自然界“极限”的无视和跨越导致的,“少私寡欲”意味着一种克制,不过需要反思的是,克制是否一定意味着对人类利益的损失,实际上自然的承受限度在被突破之后,往往也会对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严峻后果,“少私寡欲”反而成为了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行为。
3.无为——道家自然观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无为”并不是意味着不为,而是“不干扰、不妄为[3]”。在《道德经》的话语体系中,“无为”是作为一种相对概念,相对于“为”提出的,“为”是一种积极介入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指在政治功名之上,道家认为其“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而若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这里的“为”所投射出的概念就是过度伤害自然,因此“无为”也就不是不为,而是一种尊重自然生态“极限”的方法论了。
考察“无为”这一方法论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蕴含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无为”反而应当是有取舍的“为”,在面对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这些生命上的尊重和不伤害,在面对自然环境上则要维持其生态稳定,引导生态发展繁荣,既符合道家自然观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规律,也是符合生态文明理论的补偿性原则。
二、《道德经》自然观启发下的大学生生态意识提升途径
《道德经》自然观所呈现出的认知体系、内在要求和方法论是相辅相成的,遵循道家的自然观,必须将三者放到同等的高度之上,予以系统的把握。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构建时,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来提升,同时,承担教育义务的学校和富有受教育义务的学生都是生态文明贯彻的重要一环。在这三个方面入手之时,应当分别从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两个层次分别实践。
1.认知体系的构建——生态文明知识学习
认知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校引导为主,在学校的引导下教育《道德经》自然观的体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领会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为主,要求发挥课堂和课后两方面的作用,课堂上应利用思政课,而课后应当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道德经》自然观体系实践最有效的方式,这要求思政教师充实教学知识,在充分了解《道德经》自然观的基础上,发掘其中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生态文明提升实际的部分,用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语言阐述。同时要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以《道德经》自然观直接灌输,这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思政教师应当从现实中所遇见的生态问题入手,避免空谈理论,着力于在实际生态问题的解决中给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利用《道德经》自然观去面对。
生态文明认知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发挥课堂作用,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环境的建设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知生态文明之美的同时,培育起生态文明保护思想的种子。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大校园生态建设的投入,重新考察校园设计,调整绿化布局,制作可供观瞻的绿地环境,而在细节上,建筑设计、电力供应等方面,也应当使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也要发挥宣传的作用,将学校在生态环境上的成就宣传出去,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2.内在要求的树立——价值观培养
在认知体系的构建时,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就自然有所生长,这时应当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作用。大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有三个维度,首先要熟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生态环境仍面对的问题,同时意识到生态问题与个人的密切关联,其次要深入体会《道德经》自然观精神,把握生态问题的实质内容,从思想的高度俯视生态所面临的危机,最后还要学习生态文明保护的相关知识,为生态文明保护实践学习相关方法。
这些层面要求大学生应当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还要主动全面地了解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自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也应当主动参加相关讲座活动。
3.方法论的践行——生态道德实践
方法论的践行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学生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而学校也要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学生的维度上,生态道德实践是上述认知体系建构和内在要求树立的最终落脚点,而《道德经》自然观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大学生应当到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上践行,首先在校园生活中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不踩踏草坪,离开宿舍关闭电源,节水节能等等;在社会生活中要积极宣扬生态文明保护的观念,譬如可以在网络上发表《道德经》自然观和生态保护的相关言论,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譬如可以在出行时选取公共交通工具,饮食不浪费,也可以参与相关志愿者活动。
在学校方面,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际中体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道德修养。学校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去引导。在社会实践上,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态文明保护宣传,参与校园生态建设的志愿者项目,也可以带领学生考察相关生态保护效果突出的景区等地,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榜样作用,组织生态知识竞赛或生态文学阅读、生态摄影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给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相关证书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结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道德经》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利用,这不仅是传统文化寻根的自觉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事业的重要部分。《道德经》所蕴含的“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无为”等思想具有朴素的生态哲学,其中拥有相当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当今生态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之际,如何利用《道德经》的自然观,并且让大学生群体自觉的实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创新训练项目成果(项目号:2020NFUSPITP0774,指导教师:张兴春)
参考文献:
[1]道家.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楼宇烈校释.道家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陈鼓应.道家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