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李明月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跨文化的工程沟通与交流能力为导向。本文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指标要求,阐述了土木工程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教学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专业认证; 土木工程英语; 教学模式; 多元互动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17-002

1.引言

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并通过多边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学位国际互认。其中,由美、英等国主导的《华盛顿协议》体系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体系。2016年,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1],对促进工程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电子机械等)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毕业生走向国际竞争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实现工程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毕业后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水平[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修订)》有关毕业要求的十二项通用标准中,与外语相关的指标内容是“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当前以英语作为全球主要通用语言的大环境下,这无疑对工科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项指标点的达成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教学。培养工科学生的沟通能力,探索中国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是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机遇和挑战[3]。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及经济迅猛发展,英语在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成为最普及的交流工具。在这一发展进程中,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而且还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正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其教学目的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效开展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土木工程英语是以学习者的最终语言使用目的和语言环境为主线划分出的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

2.土木工程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各高校的展开,ESP课程在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土木工程英语本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些学校土木工程英语安排的学时较少,且多为大班制教学。教师注重专业词汇的讲解和翻译训练,缺乏对听力、口语表达、写作等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土木工程英语教材缺乏系统性、目的性、趣味性。教材内容文化背景、工程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时效性也较有限[4]。大部分教材只讲解土木工程专业概况,就是土木工程专业课本的英文对照本。其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理论性强,但缺乏趣味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同时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英语应用相差较大,难以达成专业认证指标点要求。另外,课程考核方式固化。偏重专业词汇记忆、科技文献段落翻译等,这无疑与工程教育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

3.教学模式构建

2019年3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要来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出一批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金课’,外语教育要重视技术、重视变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英语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开放多元的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并将重点落在语言技能训练上。

3.1明确教学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完全基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5]。专门用途英语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设计课程展开教学。“专门”强调目的性,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而非纯语言教学。

土木工程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目标性。它是一门强调应用的工具性课程,与大学公共英语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有较大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都应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的掌握。课程的设置应当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学习目标和动机。教授土木工程英语时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动机。其目标就是拓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结合土木英语专业知识和工程教育认证指标点要求,选择难度适度的教材。教材内容应体现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信息,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教材还应注重思辨训练和学术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辨能力、习得学术规范、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课时分配上,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情况设置合理的课时,授课班级应该以小班为主,以方便管理,促进师生互动[6]。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形成通识、基础、专业和实践教学体系,组建课程群,进一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持续质量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核心理念,《华盛顿协议》规定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能够持续改进,这是一所学校成熟和负责的表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强调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评价教育的有效性。质量监控与评估是实现持续改进的基础;反馈机制是核心。以笔试为主的英语课程考核模式强化课程的应试性,弱化其应用性,与工程教育重视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土木工程英语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按照听、说、读、写、译等不同的项目进行考核。选择考核内容时,应对行业动态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真实使用情境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材料作为测试内容。应在不同学习情境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个人/小组报告、答辩等)考查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水平与能力,形成性评估结合终结性评估,并且客观定量分析和主观定性分析相结合。

3.2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土木工程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土木工程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形成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学习共同体。

以学生为中心是《华盛顿协议》的基本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认证强调以全体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为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充分获得知识、素质、能力的增长。ESP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7]。以学生为中心也要求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改变,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发展思辨能力;而教师也要改变过去的中心地位,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加情境式教学,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及应用所学知识。训练专业领域内英语总结和构建能力,提高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应成为教师的内在自觉,教师应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到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的补充和建议能够将针对某一学科/行业的理解推向新的高度,带给老师和同学更高层次的思考[8]。对多数语言教师而言,他们都面临从普通语言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转移,需要适应新角色所带来的新的要求,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求是具备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学会尊重学生。因为就专业知识而言,学生往往比语言教师的知识更为宽泛[9]。对于语言学和文学出身的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我知识库,才不会被学生和新知识淘汰。对复杂、难懂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名学习者,师生之间相互协作、教学相长。此外,还需培育教师间相互合作的教学和工作环境,教学管理层还应多为合作教学提供确实可行的措施,从而增强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间合作的可能性。

3.3开展多元互动混合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可以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式和课堂内外互动结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慕课课程,将选择性学习环节迁移至线上,课下学习,节省课堂上输入时间,增加课堂产出,同时也满足了学习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慕课课程资源丰富多样,保证了所学材料的适切性、时效性和趣味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前:线上体验式“微课”和“慕课”导学环节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微课”“慕课”学习资源做好课前导学。课中:线下的探究式互动任务环节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教师结合教学主题设计线下教学,设计一系列子任务,启发、指导、协助学生完成。课后:思辨型巩固拓展任务环节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产出成果,是教师设置的与授课单元主题相关的拓展型项目任务[10]。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成果输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体现。课中探究式学习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学习。对于土木工程英语课程来说,项目可以是模拟解决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PBL属于合作式学习,强调团队参与、自主管理学习进程、发展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高,翻转课堂的设计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实现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入融合的今天,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4.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协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建构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课堂内外的互联互通。线上部分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线下课堂教学有针对性,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土木工程专业领域跨文化的工程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齐书宇,李国香.《华盛顿协议》毕业生素质规定及其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8(1):48-53

[2]贾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76-79

[3]王宇,杜宛宜,周纯岳,刘辉.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工科ESP课程教学设计框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1):44-52

[4]陈昉健,王晨飞.浅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定位[J]才智,2019(23):86-87

[5]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6]赵宁.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基于ESP理论的教学与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7):104-106

[7]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3

[8]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9]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1):40-43

[10]谢捷.ESP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视角[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4):85-8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