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洪小燕
摘 要:礼仪课程是大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基于任务驱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从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创设礼仪情境,呈现教学任务;团队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多元效果评价,现场总结反馈四个方面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达到“知礼、懂礼、习礼、用礼”的目标,以期为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 礼仪素养课程;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207-002
在信息技术时代,混合式教学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作为大学生素养基础课程的礼仪课程,旨在通过大学生礼仪素养训练,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化吸收,培养出有高尚情操、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且具有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对于学生的礼仪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尤为注重。着眼于现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方向,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探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优化途径。
一、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着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上教学有机地融合,很大程度上突破教与学的时间限制,拓展了其空间范围,能综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单一方式的缺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但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课前学习自主性要求高、线上学习监控难度大、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课堂讨论不够深入、且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依然低[2]。甚至出现一些混合式课程只是传统教学的简单搬家,实施效果不佳。可见,混合式教学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由此提出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提供可行的解决思路。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认为学生获得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和建构来实现的。具体的建构过程需要依托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获得新知识、完成新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就感,表现出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情境创设、任务布置激发学生内在的知识经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学生和教师通过教学任务这一中介进行有效互动的教学过程[3]。通过将该方法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能很好地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同时增强学生“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思考和分析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完成意义建构[4]。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常可以包括四个阶段: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完成、任务总结。(1)任务设计阶段,在学情分析基础上,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创设与知识点有关的、尽可能贴近事实、多样化的任务,指导学生带着真实任务完成知识学习和操作,达到教学目标要求。(2)任务呈现阶段,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动作等方式预设形象的礼仪场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合作探索完成任务的驱动力。(3)任务完成阶段,强调合作探究过程,通过组建恰当的学习小组,互动学习,深化认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创造更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4)任务总结阶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包括老师、学生和行业专家,各主体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效果进行交叉评价,并对学生的学习和合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和老师点评等。以较为全面地考察教学效果。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完成——任务总结”为课程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有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一个围绕任务主线的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如图)。线上引进国家级精品课程,依托其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中掌握系统的礼仪知识和操作规范,完成知识的传递,做到“知礼”,并在思考和讨论中初步“懂礼”。线下课程以学生为主,结合翻转课堂和项目任务,做到知识内化,深化“懂礼”。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并掌握实际操作规范,完成项目任务。在“习礼”过程中进一步内化于心,并自觉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完成知识迁移,达到“用礼”的目的。
(一)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任务
首先,应该做好学情分析。根据访谈结果,学生们对于礼仪素养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突出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同学们普遍反感理论灌输,渴望接触更多现实案例。多数同学对于求职礼仪和技巧方面的要求更为明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90后、0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接触更多前沿理论知识,这就强调教师要更关注社会,结合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案例。同时通过情境构建,生动有趣地展现礼仪内容。从教学方法来看,学生希望教学方式多样,有较强的融入感。因此要在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感,注重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素质的培养。
其次,确定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课程教学目标。礼仪素养课程的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知识、技能、情感融为一体,使礼仪教学环境情景化、问题化,达到对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同时对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最后,分解教学目标,设计、细分任务。针对专业性质和所在年级、学生特点等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和设计。比如,针对大三会计专业,相对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而言,礼仪素养课程的教学氛围轻松有趣,强调“知礼、懂礼、习礼、用礼”的结合,讲究实用性,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课程吸引性较强,多数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热情较高。但是相比其他专业,会计专业的多数学生比较内敛,尤其不容易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上大三学生普遍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种看似简单的非专业课程上。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在会计岗位需求上有所侧重,且注重课堂任务的完成效率。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和资源,注重线上课程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强调线上线下之间的联系与细化。在礼仪素养课程中,任务驱动所指的“任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包括课前预习任务、理论课学习和讨论任务、实验课练习操作任务、课后复习任务、项目反思总结任务等环节。二是整门课程以一个礼仪接待任务贯穿,涉及到课程大部分章节知识和要求,设置不同层次、多样化的细分任务,保证不同层次学生在多层级任务的完成中体验到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知礼、懂礼、习礼、用礼”的过程,完成课程目标。
(二)创设礼仪情境,呈现教学任务
线上通过章节视频、测验作业、拓展阅读材料、讨论题等的发布呈现任务,线下在归纳、精讲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礼仪情境。以现实生活、工作场景为基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礼仪素养课程知识所需的具体情境。并将教学任务以游戏和问题导向等方式巧妙融入。让学生通过灵活多变、有趣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就感,达到将解决问题的经验迁移到今后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目的。
例如,在面试礼仪实训模拟中,为保证让同学们更加确切、真实地感受到面试的情景,要求学生灵活安排时间自学线上面试礼仪知识,完成章节测试,并参与讨论。线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验课中进行模拟。首先各小组模拟组建了一个企业,并由两位同学扮演面试官,发布招聘公告,组内其他同学作为应聘者到其他小组所在的公司面试,通过情境的创设与模拟,让学生真实体验到面试的氛围,融入面试的场景。
(三)团队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在线上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完成测验和作业、交流探讨、发散思考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线下则采用生讲生评、师导生演等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明确实际操作规范。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根据任务要求分析问题,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期间,既要注重组内学生的交流,还强调小组间的平行互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时关注学生的任务实施过程,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为完成上述面试实训任务,作为面试官的学生必须收集同类企业的招聘信息,对相关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面向所有同学发布招聘公告。应聘者则要从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两个角度去分析招聘公告,并对照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制作有针对性的求职简历,并在接到面试通知后做好自我介绍和相关问题准备。期间,面试官可以给予组内同学适当的建议和帮助。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参加应聘的同学可以在面试内容的准备、情绪的控制、沟通交流等方面有真实的体验;对于扮演面试官的同学来讲,有利于跳出学生的思维限制,从企业的角度来理解岗位需求、看待面试的同学,对今后求职很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课堂的有效管理,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课堂活跃起来。但这也容易导致个别学生对其他同学产生干扰。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要采用互相监督、奖励激励等措施约束学生行为,维护好课堂秩序。
(四)多元效果评价,现场总结反馈
课程从线上视频观看时长、参与讨论次数、实验表现、课堂表现、出勤等考核平时表现。期末考核采用考查的方式,包括情景模拟成绩和分析汇报成绩两部分。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结合专业需求自行设定礼仪场景,进行模拟演示并录制成视频,然后制作汇报材料,体现对礼仪模拟场景的分析和思考过程。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自评和互评,并提供总结和反馈的平台。
还是以上述的面试礼仪实训考核为例,在面试模拟过程中,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评价体系,结合模拟体验,对面试官和应聘者进行双向评价。同时记录、总结面试过程双方的表现与不足。在总结与分享环节中,应聘者可以得到面试官的真实反馈和建议,在今后求职面试时能有针对性地重视面试礼仪的规范性,有意识地提高面试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上述方式能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加深对面试礼仪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很有帮助。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多项任务的设计与完成,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在礼仪素养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过程中,遵循“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的主线,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社会需求、及具体情况来安排。并及时反馈、调整,达到“知礼、懂礼、习礼、用礼”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礼仪与形体实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11ZJ195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任务驱动的礼仪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董雷萍,苗莉.教学改革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统计学》课程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5):103-104
[2]邢丽丽.基于精准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与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9):
135-141
[3]宋诗海.任务驱动视角下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21(1):114-117
[4]苏文.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与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