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制宜,找准切入点,引导文本阅读钻研
作者: 廖卫平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自主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如何驱动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走向深入?本文提出了三条路径:1、从文题入手,驱动自主阅读;2、抓住关键语句,驱动自主阅读;3、借助文本评价,驱动自主阅读。因文制宜,设计有探究价值的主问题,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自主阅读; 驱动; 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48-002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合作、探究”的起点。落实到阅读教学中,“自主”就是学生主动阅读,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并积极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学习文本的构思、立意和表现手法。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思考、探究,促使其自身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如何有效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文而异,找准文本切入口,设计出“四两拨千斤”的阅读驱动任务,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一、“小题可大做”,引导文本钻研
目,即眼睛,题目,顾名思义,就是一盘文章的眼睛。作者在写作文章时,给文章冠以什么题目,往往是大费周章、深思熟虑的。文本的题目,或是写作的对象,或是行文的线索,或是文章的主题,或者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或者意蕴丰富,引人思考。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题目类型的丰富,表明题目是阅读教学可以开发的丰富资源,从题目入手,做好阅读任务设计,可以很好地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题目的教学运用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因题设疑,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题目,直接指向文章的主题,由题目而发问,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的主题。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可以从题目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悲剧?(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关注探险队员们的各自命运,从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个问题,直接指向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就可以大致理解作者为这些失败的英雄树碑立传的目的,亦即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展开价值观的思辨:你赞同这个悲剧是伟大的吗?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获得关于成功、失败及死亡的价值和意义的启示。
2.因题扩展,多角度解读文本。文章题目具有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这使根据题目进行扩展具有了很大的空间。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散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散步”前加上一个词语或短语,将题目扩展,使题目反映文章的更多信息。学生添加的内容,显示了各自的阅读关注点。“一家人散步”表明关注的是人的活动,“在田野散步”说明关注的则是活动环境,而“责任重大的”关注的就是文章的主题了。由题目的扩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而多角度的综合,则实现了对文本的全面解读。这是教师讲解所无法实现的成效。
3.因题生变,让阅读向纵深拓展。文章的题目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文章的内容,从文章的内容出发,一篇文章有多种拟题的角度,可以因此拟出不同的题目。肖培东老师在教学《怀疑与学问》时,一开始就从“变题”上做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语句可以用来作为本文的题目?问题一抛出,学生产生了挑战的兴趣,阅读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不同的句子来替换题目。肖老师接着问:这些句子是否都适合做文章的题目?哪一个是最适合的题目?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题目要契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以偏概全。接着,肖老师让学生比较原题目与新拟的题目,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就发现,原文题目揭示了本文议论的话题——怀疑与学问,而新拟的题目则概括了本文的论点。通过变题与比较,学生明了议论话题与论点的不同,能够避免日后将话题误作论点的错误。又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设问:将题目换成“痛失生辰纲”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会思考课文写作的角度及写作的意图,将阅读向纵深推进。
二、“平地起波澜”,引导文本钻研
很多文章有“文眼”,亦即揭示文章主题或观点,集中抒写作者感悟和情感的语句。这当然是很好的阅读指导切入点,推动学生深入阅读。然而千文千面,很多课文并没有这样现成的“抓手”。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切入口”,一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内容,学生阅读时往往不以为意之处,教师通过反复、深入研读文本,可以“平地起波澜”,设计出“四两拨千斤”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自主阅读。《孔乙己》一文,最后一句“大约的确死了”,固然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冷酷、人心冷漠的现实,但此句与前文的描写联系并不紧密,而且只是“小伙计”个人的推测,学生往往不会联系到其他人对孔乙己的作贱、侮辱,对作品的批判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有共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在于他对于他人来说是个“多余的人”,他只是人们嘲弄、取乐对象,人们记得的只是践踏的快乐。文中有看似极其平常的一句叙述“所以至今还记得”,围绕“记得”,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人们记得孔乙己的什么?不记得他的什么?这两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孔乙己周围的人冷漠、唯利是图,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认识到作者批判的锋芒所向。
要做到“平地起波澜”,教师需要找到波涛涌起的触发点。这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做到心中既有森林、又有树木,明了文章的经脉走向,即思路、结构、写法、主题等,找到能撬动学生深入感受和思考的支点,以点牵点,以点带面,推动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巧借他山之石,引导文本钻研
教材上的文本,很多是名家经典,在流传阅读过程中,不少读者留下了批注或评论文字,有些名家评语广为流传。这些批注、评语,都是阅读者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有的针对艺术表现手法,有的针对思想内容,还有的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驱动学生自主阅读时,我们选择其中符合我们教学目的的内容,设计驱动问题或任务,有时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评价《儒林外史》,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是对该书艺术特点的高度精炼的评价。在指导阅读《范进中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这句评语,在解释了“戚”“谐”“婉”“讽”意义之后,我提问:本文的“谐”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内容体现了“婉”的特点?在这两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阅读《范进中举》时,对本文诙谐、令人发笑而又委婉的讽刺艺术手法有了感受和认识,对对比和夸张的讽刺力量有了新的理解。
作品的批注与评价表达的是阅读者个人的理解与评价,对于内涵丰富的作品或复杂的人物形象,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一现象最形象的描述。即使是名家的评价,也只是代表个人的观点,未必能得到普通读者的认同。王维的《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以动衬静的经典例句。在指导学生赏析这首诗时,我出示了王安石《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其中“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句,虽然不是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的直接评价,却是对以动衬静的艺术观点的反动,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艺术表现观点,因此可以看作是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用艺术表现手段的否定。我问学生:你喜欢“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幽静”,还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幽静”?为什么?很多学生回答说喜欢前者所表现的幽静,因为那是有生命活力的静,而后者则是“死寂”,没有“幽”的美感。“幽静”不只是听觉上的安静,更是心理上一种美的享受。也有同学说,喜欢哪一种“幽静”,取决于观赏者的心情,心情宁静愉悦时,会喜欢《鸟鸣涧》的“幽”;而心情低落时,可能会更喜欢“一鸟不鸣山更幽”的环境。借助王安石的诗,引起了学生对于艺术欣赏心理的探讨,效果令人欣喜。
要借助“他山之石”助力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有比较广的阅读面,要有比较开阔的眼界,眼睛不能只盯着教材和教参,这样,有价值的教学材料才能为你所用。他人的批注和评语要精心选择、恰当使用,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要注意不要把他人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当作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四、放手质疑,引导文本钻研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般由教师设计主问题或探究活动。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文本,根据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揣摩学情,提前做好问题或活动的设计。教师由于知识水平的高度和对文本钻研的深度,所设计的问题或活动往往是高质量的,能有效驱动学生自主阅读。但在现实教学中,也经常出现教师的设计难度过高或过低,不契合学生的学情和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钻研文本的热情和兴趣。要破解这个难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质疑文本。学生对于文本的疑问往往是五花八门的,是从语言、写法、写作意图、文章主旨等各个角度提出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从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走向深处。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为落实“自读”的教学目标,我布置学生课前自己阅读课文,给课文作批注,并写下自己读后的疑问。课堂上,学生先在本学习小组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合作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组长记录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小组成员回答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准备交课堂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过于浅显或探讨价值不大的问题,基本在小组讨论中就解决了,而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小组成员回答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则往往指向课文写作的方法、意图或表达的主题。各学习小组组长汇报、问题汇总后,我让学生举手投票,筛选出两个主问题: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但写“雨”的内容却很少,大量的笔墨描写的是昆明雨季的景、物、事。这样写是否文不对题?2、作者写了这么多零零碎碎的景、物、事,他想要表达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文章的构思和写法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探讨文章的主题。我指导学生再一次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这两个问题,推举代表做记录,然后代表小组在课堂发表意见。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学生真实的疑惑,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欣赏能力,因此能够激发学生探讨、钻研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还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如何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越俎代庖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引领和点拨”?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总结驱动学生自主阅读、钻研文本的几条途径。或许是挂一漏万,但坚信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王维维.打造优质提问 激发多重回应[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