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作者: 李俊妮提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要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等等。这些要求使得中小学教师重新思考以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寻求各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途径。而课的导入环节身为一节课的“序幕”,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导入; 课堂教学; 设计;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07-002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含义
导入过程即是“导”的过程和“入”的过程。“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引导,疏导”。而语文教学的“导”取的是“引导”之义,即带领学生、指引学生。入取“进来或进去(与出相对)”的含义。那么导入的含义就是(教师)带领、指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过程。学者张江波在《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导入,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设计的确立依据,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伊始之时,进行的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张江波,2014)[1]”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即为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二、导入设计的原则
导入是语文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关键环节。合理、恰当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饱满的状态加入到课堂学习中,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呆板、陈旧的导入就会降低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状态从主动学习到被动接受,这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由此可见,导入设计是否合理、恰当影响着一堂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若要得到好的导入设计,就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一)导入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导入要有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类型,要选择不同的导入策略。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导入的设计要不同。这里的教学对象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导入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尽可能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导入方式。”(郭芬云,2010)[2]就比如用问题导入时,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且层次分明。在新课开始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趋近一致,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学习这篇课文,难易适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思考,让他们能找到“台阶”,提高继续思考问题的信心。问题设计要层层深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节一节的摸到“下一级台阶”从而向上攀爬,这样既能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又能顺利推进教学进程。
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导入要围绕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课的导入策略、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除了学情就是文本体式。不同体式文本的导入方式不同,记叙文的导入与散文的导入不同、诗歌与小说的导入不同、甚至一般说明文与故事性比较强的说明文导入也不相同。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导入策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不同的教师也会选择不通的导入方式。教师对于导入方式的选择受个人性格、教学习惯、技能水平、知识储备、职业素质等多方面影响;不同教师擅长的领域不同,选择的常用导入方式也不同。总之教师在选择导入方式时要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扬长避短。
(二)导入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导入不仅是教学设计的起始环节,而且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面对的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所以导入的设计在针对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导入,这样可以在课堂伊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善于思考、乐于回答,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顺利推进教学过程,更能深化学生对这堂课的领悟程度。苍白无力、千篇一律的导入会导致学生在接触到文本内容之前就失去学习兴趣。因为教师不良的导入方式导致他们放弃整篇文章的学习、整个科目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比如学生感兴趣的热词、话题等,在不违背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沉浸于课堂之中,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有趣、这门学科有趣。引导他们深入文本、主动学习。
(三)导入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
导入的新颖性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导入的话语新颖、导入的角度新颖、导入的方法新颖。
导入的话语新颖,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多沟通多学习。教师落在教案上的导入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初高中教师任教时限是三年,新课程教学的时候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乐于接触新教师,分析新教师的讲课风格和思路。久而久之,由于相同文体或者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具有相似性,教师的导入模式逐渐被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翻开书知道今天课文的特征以后甚至可以推算出教师的导入方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新鲜感,这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也要关注社会新闻、热点词汇等,可以围绕不同的热点话题与文本相联系展开导入语设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导入的角度新颖,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阅读取向,彻底突破教学参考书的束缚。教师落在教案上的导入设计大多缺少自己的主观色彩。现阶段大部分老师的教学重点在于“讲授考点”,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设置相同的教学路径,也就是重视语文知识的讲授,以最快的时间结束课文讲授其余时间讲授考点、训练使用考点的方法。这种引导学生“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分数而阅读”的阅读取向我们称之为变态的阅读取向。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都只是学习考点,为了应试,这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为了避免学生厌倦学习内容,教师在导入新课文时角度要新颖,要脱离教学参考书、要足够吸引学生。现阶段学生很难以读者的身份去预习课文,他们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买教学参考书,根据参考书上的提示对新课文进行标注,有的学生标后即止,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一些的学生会将参考书上的教学流程浏览一遍,从而深刻理解自己所标注的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学参考书也是教师授课的“救命稻草”,由于害怕出错或者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设计教学过程,就照搬全抄教学参考书的导入模式。比如讲授所有的课文都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说明文就要先讲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议论文就要先找中心论点后寻找分论点再看分论点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这样就固化了学生的思考方式,让他们觉得阅读只有这一种切入角度。其实联系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切入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小说可以由主人公的故事轨迹导入,说明文可以由被说明者的特征导入等等。教师要学会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导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导入的方法新颖,要求教师掌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影视化的文学作品可以用小段的视频进行导入;写景散文可以通过实地照片导入;需要知人论世的文章教师可以用作家的身份导入等等。不同课的导入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多变。
(四)导入的设计要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原则要求教学导入的过程应该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温故而知新”。学生能够在新课导入中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环环相扣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塑造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的导入应该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之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语言引导、提问等方式进行;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导入,为传授新知识打下基础。体现导入设计关联性的导入有以旧引新、自然过渡两种方法。
“以旧引新,要求教师在导入时以旧知识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入手。”(余映潮,2014)[3]教师不能为了关联而关联,将联系建立在似乎有联系但是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帮助不大的课文中,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复习旧知识占据新课讲授的时间。关联性导入的重点在于教师应该提供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支点,让学生感觉新知识并不陌生,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自然过渡,要求教师具有相当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课堂控制能力。其实导入话题只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若是找不到直接导入的文章或话题,教师也可以寻找间接相关的导入内容。只要教师有能力将导入的目标联系到课文内容上,就完全可以自行设计自然又亲近的导入,而不一定局限在曾经学过的课文、知识点中。
三、导入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一笔带过,忽视情感交流
导入是教学起点到教学重点路径中的第一个环节,它短暂到经常被教师忽视。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导入虽小,却是影响课堂活跃程度的重要因素。初高中学生处于叛逆阶段,他们一方面想要逃离教师的控制,一方面也想得到教师的认可。所以一定程度上的互动、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过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听课的兴趣
(二)重趣味性,忽视知识关联
趣味性的导入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很多年轻教师导入设计的首选方案。然而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互动的热情,导致导入离题,与教学内容脱节而难以建立联系,从而肢解了教学过程。这种导入设计容易让学生过于兴奋,失去学习课文的耐心,从而放飞思想活跃异常,这对课堂教学是没有益处的。教师一方面要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之中,一方面要将导入与教学内容建立起联系,或许还需要格外拿出时间控制课堂纪律,减少了语文课文内容教学的时间,学生只能感受到一时的快乐,课后发现此导入无法与课堂内容建立联系,无法与原有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可谓是失败的导入方案。
(三)重形式化,忽视课堂结构
具有美感的导入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迅速将学生置入教学情境之中。所以很多教师喜欢使用具有美感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往往重视课堂的仪式感和形式性,忽视课堂结构的合理性。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引子”,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的导入课文,最迅速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和情境,一般不超过3-5分钟。一方面给学生争取了更多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直入情境的机会。课堂教学仍然以语文知识讲授和语文能力培养为主,切忌喧宾夺主。
项目来源: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汉语派生式新词语跟踪研究(项目编号:L20BYY029)
参考文献:
[1]张江波.浅析语文课堂教学导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00(036):56-58
[2]郭芬云.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
[3]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3
[4]张艳红.高中语文新课导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
[6]成进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2013
[7]梁艳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D]2019
作者简介:李俊妮,1998年生,女,辽宁丹东市人,汉族,渤海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