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益
作者: 孙丽丹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所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自主构建道德认知体系,在情理交融中认同、接受和乐于践行道德规范,提升课堂效益,促进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情境;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37-00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道德情感的体验活动课。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若还是沿用传统的、生硬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效果可见一斑。真正的学习是学生内心自发的一种行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情境,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获得真实感受,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疑惑到豁然开朗的真实体验过程。学生在丰富、真实的场景中,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悟,从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能力,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益。
一、借助故事情境,渲染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效益
讲故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之一。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对教条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沉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故事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会让课堂泛起层层涟漪,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轻轻松松地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绚丽多彩,优化教学效果。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我很诚实》一课中,教师用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故事导入,主要讲的是一位国王给全国的孩子发了花种,谁能种出美丽的花就会被挑选为继承人。最后,国王选中了那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因为花种是煮熟了的。
教师运用故事情境,用三年级孩子喜欢的动画形式呈现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诚实”这一话题,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从故事中寻找答案,将“诚实”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在故事中深入感知和理解;明白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才是最诚实的孩子。道德认同感油然而生,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效益。
2.故事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说话要算数》一课中,教师先用“说话不算数的老狼”的故事,给学生呈现了一只不守承诺的老狼,最终自食恶果,被活活饿死了;紧接着,教师再用秦末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此人说话算数,信用极高,他的朋友一致认为即使是黄金百斤,都比不上季布的一句诺言。
教师跳脱出文本的形式,运用动画视频引人入胜,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层次的震撼,用故事叩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产生情感和思想的碰撞,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一反一正的故事对比,让学生明白了讲信用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做讲信用的人。在故事对比中提高了辨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快速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二、引入问题情境,展示丰富智慧,提升课堂效益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问答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有效提问,让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利用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争辩质疑,自由表达见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使课堂教学收到切实的效果。
1.问题导向,实现自主探究
在教学《快乐过新年》这一课时,笔者创设情境,引出春节话题。接着,笔者运用问题导向,让学生畅谈春节:今年春节是哪一天?你会参加哪些活动?过年要做哪些准备?大人准备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年夜饭的菜有哪些特殊含义?给长辈拜年要注意些什么?怎样过一个平安的春节呢?
笔者运用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实现自主探究,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在了解春节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渗透了礼让、分享、安全的教育。问题提出之后,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鼓励那些用独到方式思考、理解的学生,让其充分表达自己所想,不断发展学生的内在潜力。
2.问题讨论,丰盈知识内容
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一课时,笔者课上虚拟开设了一家微型超市,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购物体验活动。买好东西之后进行讨论交流:买了什么?为什么买?你喜欢的都要买回来吗?广告商品如雷贯耳,要买吗?名牌的鞋子真漂亮,可以买吗?打折商品好便宜,要不要买?怎样买东西才合理?
笔者通过让学生模拟购物的过程,让学生走进超市去观察和体验,并对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秉性、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在群策群力、彼此督促的氛围中,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丰盈购物知识。在问题讨论中学到会选择、不攀比、不盲从等买东西的学问,达到人人有收获的目的。
三、运用角色扮演,拓宽发展空间,提升课堂效益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组织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调动学生内心由角色转换而产生的新奇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扮演的角色的内心世界,获得意想不到的真实体验,有效落实道德情感目标,深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想和行为的自我修正,拓宽自我发展的空间。
1.扮演角色,调动情感体验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虽然老师们为班级制定了很多规则,但是实际情况是不守班规的孩子为数不少。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虽然知道规则,但是却很难做到。在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刚下课,小周立刻把藏在书包里的辣条拿出来品尝,还把包装袋随地一扔,被其他同学看见了……
教师创设吃零食、扔垃圾的情境,请几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将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在演一演中进行解决。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班级生活实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传递出来的所思所想,促进学生的守规则意识,让班规更加深入人心。
2.进入角色,实现自我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用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高度还原学生在校生活场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在《我很诚实》一课中,教师播放一则小故事:一位同学在教室走路时,撞到课桌,摔坏了另一位同学心爱的水杯。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教师让其他同学猜猜该生会怎么做,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让学生上讲台来演一演。
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摔坏了水杯,要不要跟同学说呢?让学生积极动脑,在小组内探讨、争论、批判、选择后,得出结论,进入角色扮演。这样两难的抉择,牢牢吸引着学生,迫切地想要去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判断力,让学生从浅层的道德认知向高层次的道德认知靠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快乐地参与了课堂学习,主动建构道德认知,提高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
四、善用媒体情境,焕发灵动课堂,提升课堂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资源的使用,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可根据课堂所需,善用媒体情境,打破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用动画、歌曲、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载体。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用心、用情去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的心灵经历全新的洗礼,焕发灵动课堂,提升课堂效益。
1.调动感官,扣动学生心弦
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时,教师先呈现了一组人们放风筝的照片,接着播放2021年潍坊国际风筝节的视频,引入本课话题:风筝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今天就来聊一聊有关民间艺术的话题。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课前调查到的民间艺术。每组完成之后,教师适时播放了川剧变脸、广东舞狮的视频,欣赏了一段京韵大鼓,师生还一起表演了扭秧歌呢。
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思维障碍。四年级的学生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虽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运用媒体情境,将那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不易理解的情景,通过声、像、光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只有当知识来自于丰富的感官体验,学生对它的印象才是深刻的,道德认知才是扣人心弦的。这些媒体的合理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现了课堂的弹性与灵动性。
2.激发情感,拉近时空距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内容。历史与现实生活有着时空的隔离。若教师把历史知识教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不高。在教学《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笔者播放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的视频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数字、照片等资料,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一段段视频,一张张旧照片,犹如惊涛骇浪般撞击学生的心灵。笔者借助媒体情境,搭建了一座进入历史又能回归现实的桥梁,拉近时空距离,把历史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记忆,奠定本课学习的情感基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受,由模糊到清晰,从深刻到强烈,活生生的历史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升华,让本课教学实实在在地起到用历史育今人的作用。
3.红色课堂,激发爱国热情
在教学《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中国遭受侵略者迫害、受到不公平待遇,爱国人士纷纷站出来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以“红色故事”为主题,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之后,教师再补充学生讲述的红色故事及书本上的故事。通过此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激发爱国热情。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合理渗透红色文化的重要媒介,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修养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地设置课程活动。比如:开展红色主题的讨论会、红色文化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渲染爱国氛围,积极地向学生渗透红色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教师自身独到的教育智慧,用心打造,反复推敲和揣摩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情境体验空间。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自主构建道德认知体系,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道德持续发展有了可能。有效的情境创设,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以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情理交融中认同、接受和乐于践行道德规范,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促进学生自身道德品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淑娟.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陈孝春.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体验教学研究[D]温州大学,2011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0(03):52-59
[4]范圣旋.情境教学法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