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李雅琼 高焕君
摘 要:目的:分析在共同应用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后在检体诊断教学中能够取得的进展。方法:选择我校18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班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而研究组学生则采用翻转课堂和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两组学生教学后实践成绩和综合评价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生进行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后在实践成绩和综合评价评分方面更好,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将微课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混合应用,检体诊断课程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混合教学模式; 检体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59-002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的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新模式也随之出现,并逐步为广大师生接受和应用。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因此适当的选择、合理的选择优点、做到取长补短,是今后教研的关键。翻转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师可以灵活进行课程的讲解。根据教师的统一计划,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明确课程中的重难点。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解决难点问题,加强教学效果。下课后,学生们认真复习,并通过交流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微课则是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授知识或教学程序录制的情况化的微型教学影像,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诊断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被认为是医学生打开医疗事业大门的钥匙。其中,体检诊断是临床医生必须熟练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医院的实际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提高体格检查诊断教学质量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微课教学与翻转教学相结合,利用雨课堂平台为基础,建立了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预习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说明、解决问题。为课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探索提高体格检查的教学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在2018年上半年,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随机选取本科大三年级94名学生作为研究组,同年级另外9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中男生40名,女生54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3(±0.8)岁;对照组中男生42名,女生53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6(±0.5)岁。两组学生不仅在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上相类似,且平均学习成绩也近乎相同,经统计分析表明,各要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由课题组成员组成的教学研究小组以授课的中医学部学生为对象进行学习情况分析,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研究组进行微型授课。改变教学模式,对比小组在课堂前自主结合预习、教学和实习科目,除了教学方法之外,两种教学方法在其他方面均保持同步。上课前一周,演讲教师在教学室试讲两种教学模式,其他教师听课后给出反馈建议,讲课的教师根据建议改善课程,课程优化改进完成后,该教师同时负责两组学生的课程教学。
1.3教学效果评价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检体诊断操作部分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汇总得到,分别占20%和80%。对照组和研究组的考试试题全部相同,评分标准也相一致。但研究组的成绩评定过程中,不仅仅由教师评分,学生也参与其中,教师评分占60%的权重,学生互评占30%,学生自评占10%。同时,在考试结束后,为评价不同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向两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由各班级负责人当场回收和统计。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组别学生实验操作成绩对比
经比较发现,研究组学生教学完成后实验操作成绩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更高,p<0.05。详见表1:
2.2不同组别学生综合评价比较
经比较发现,研究组学生教学完成后综合评价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更高,p<0.05。详见表1:
3.讨论
从本次试验中不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学生需要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合理选择和应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新教学模式是所有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微课而言,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往往需要利用同一节微课来进行反复的学习。因此在检体诊断教学类微课的创建中,则要根据重难点内容拍摄教学影像,供学生下载和学习。由此学生即可利用碎片时间来灵活进行学习。翻转课堂与微课不同,其主要是有效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两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改变学习与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下课后,学生们自己练习,与教师、朋友交流,巩固学习效果。
检体诊断教学是医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好检体诊断教学方面的课程,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医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对这门课程认真学习,勤学苦练。但由于课程的特殊性,需要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如果只进行常规的教学,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应用于实践。为此,结合检体诊断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大学生常用的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教学专用的微信公众号,来创建微课和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在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后,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检体诊断课程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然,这表明,通过采用这种新的混合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不仅如此,通过调查问卷还得知,在研究组中,95%的学生都乐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由此可见,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并非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研究组的学生相较于对照组,给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评价,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检体诊断教学水平。
基于微信平台的检测诊断和微信教学结合翻转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满足诊断学体格检查教学需求,其教学内容设置和成绩评定都本着实用性原则来加以开展,保证课堂翻转时随时随地循环应用。微信的实时性、互动性和普及性也实现了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通过运用微信平台,建立的微课与翻转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困难和不足,重新组织教学程序,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微信雨课堂平台,强调提供的便利性和灵活的教学环境,将教学提前、扩大,除了上课时间,学生还可以在课后利用这种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查缺补漏,使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能力满足要求,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的习惯。
微信这一工具所具有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讨论问题。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思想上的碰撞,产生更多的问题和见解。通过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临床思考能力。同时,在微课中采用了“互动视频”的新模式,在学生们互相练习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突破现有教师单独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教授评价,教师评价(占总成绩的60%),学生评价(占总成绩的30%)和学生评价(占总成绩的10%)构成整体成绩。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更为准确客观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
4.展望
通过采用该教育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均显著提升,不仅强化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显著提高,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助于探索中医院新的身体检查诊断教学模式。但由于研究上相关因素的限制,本次试验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4.1在今后的微课制作中,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更多听取学生群体的合理建议,特别是要将一些学生所做的较为标准的视频纳入到微课当中,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4.2将教育评价标准细分和完善,确保评价更为客观;
4.3引入课程监管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把控,从而更好发现和改进当前的不足。
参考文献:
[1][1]马秋玲,王祎,王自闯,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检体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00(005):41-42,49
[2]胡荣,黄金香,王海营.微课在免疫学检验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260-261
[3]何非,盛建龙,许邦龙,等.基于“学习通”的翻转课堂在检体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40(03):187-191
[4]德吉曲宗,阿旺旦增,达娃卓玛,等.翻转课堂结合TBL教学模式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9(18)
作者简介:李雅琼,1988年4月生,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硕士,助教,从事诊断学实验教学。高焕君,1988年12月生,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临床学院医学学士,助教,从事诊断学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