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学困生”成因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田斌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期间,教师应当注意不同学生的体能、心理情况及综合能力,给予学生全面、细致的教学渗透,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但是不少学生也会由于自身体能差、身体素质问题,致使“学困生”普遍存在,故在“学困生”的教学渗透中,教师应调研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差的原因,探讨转化“学困生”的必要性,再给予学生必要的关怀,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就高校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 学困生; 成因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075-002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期间,可能会存在个人学习障碍、心理因素、身体缺陷方面的问题,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较差,限制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学习、生理方面的压力,在有效的教学渗透中提高学生的安全感、训练意识及责任感,对提高学困生体育、运动水平是有利的。另外,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指导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可帮助学生消除消极、不乐观的负面情绪。

1.高校体育“学困生”的成因

1.1学生原因

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存在如重度肥胖、呼吸系统疾病(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本身与其他学生的机体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此过程中,若教师没有给予此类学生一定关照,可能会限制体育学科的整体教育效果,增加“学困生”心理问题。另外,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且缺乏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知,出现如不愿意参与高强度体育训练、害怕劳苦等现象;抑或是对体育课程过于敷衍,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增加“学困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1]。最后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不愿意参与集体训练,可能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沦为“学困生”若此时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合理的教学干预,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心理的压力。

1.2教师原因

高校体育课程大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定课,故多数学生喜欢或者是对体育项目感兴趣。但是,若体育教师没有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致使学生吸收了消极、负面的情绪及学习观念时,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不全面的情况。例如教师认为高校体育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或者是部分学生反复逃课,无法正常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另外,体育课程与学生自身专业的契合度不高,尤其是所学习的内容无法在后期就业中应用,会导致教师所开展的体育课程内容趋于表面。此外,若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没有在课程中讲述关于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运动技巧方面的知识点细则,或者是存在体罚情况时,更加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降低了整体课程的质量。

1.3学校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学校原因主要是由于校园氛围不和谐,没有融入“体育强国梦”的精神,致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体验积极性不高。具体问题如下:第一,配置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部分体育项目无法顺利实施。特别是在高中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让学生认为体育科目是一项“可有可无”的科目,故限制了体育课程的授课质量。在此过程中,若教师没有关注到“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习惯时,也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在当前体育学科教学评价期间,教师所采用的考核标准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符,比如在“学困生”体育课程教学渗透期间,教师所设立的教学内容趣味性不足,或者是核心技能教学较为枯燥,没有创造出个性化、科学性的交流空间时,可能会让学生逐渐丧失体育学科学习兴趣[2]。总之,为了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应当从学生个人、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创新,主动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可消除“学困生”学习兴趣方面的问题,进而在逐步教育、渗透、创新期间,促使机体能力较差学生进行体育运动。

2.高校体育“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

“学困生”转化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养成持续运动、持续训练、持续练习的意识,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运动品质。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原因,探讨必要、合理的教学模式,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而言,转化“学困生”的意义如下:第一,在体育运动期间说明集体、竞争方面的内容,要求“学困生”在学习、体验期间融入到体育项目中。在运动期间,学生可体验接力赛、健美操、排球、高尔夫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技巧,且过程中需要学生们进行配合,将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相挂钩,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这也能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第二,体育教学期间,学生需要在课程中进行表现,转换“学困生”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表现与体验,尤其是需要在刻苦练习中养成拼搏、自我奉献和竞争的理念。同时,“学困生”转化期间,体育教师也需要教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充分意识到勇敢、竞争、团队协作和体育运动的魅力,可帮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成长、提升计划,以便转化成“优等生”[3]

3.高校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

3.1强化学生健身意识

在“学困生”教学实践期间,教师应当提出“强身健体”的意识和方式,指导高校学生在表现、展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价值思想。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从运动、健康、体育品德等多个角度渗透学科理念,帮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品德素养。例如在运动能力的指导设计中,教师可针对学困生的大体水平进行调研,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说出跑步的技巧和方法,在过程中确定关联性运动规则和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与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播送关联性的体育赛事,要求学生们思考跨栏、短跑、中长跑的奥运会的开展情况,也可说明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可方便学困生在明白体育活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解决现有的学习问题。另外,体育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及时发现赛事现场、赛事培训、比赛总结的要求,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到科学的跑步、跳远、跳高方式。譬如在运动训练期间,教师可给予学生跑步建议,包括如何协调呼吸、如何进行冲刺、如何快速完成短跑练习等技巧,引导学生在改变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形成乐观、上进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记不可随意体罚、随意批评学困生。当对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引导、教育,有利于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力。通过培养学困生的锻炼意识,促使他们意识到体育运动对自己成长的价值,尤其是肥胖症、四肢不协调等情况,都能在持续性的运动训练后得以改变,进而提升学生的运动信心及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利用“keep”运动软件确定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们挑选软件中的课程,在完成规定课时练习的同时进行规律的运动、训练,进而凸显出体育运动及体育教学的目的[4]

3.2加强高校体育投入

加强高校体育经费投入,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构建,指导“学困生”在不同的场所内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第一,校方应完善体育馆、室内游泳池、室外篮球场、排球馆等体育运动设施,尤其是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购入、投入及更新,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空间。例如在室内游泳池的构建期间,应当建立淋浴室、浅水区和深水区等区域,重视基础设施条件、应用方法的更新,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基础支持。在此类项目的完善、组织实施期间,教师也应当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在强化学生运动能力、训练意识、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期间,若学生对当前教学存在疑问时,教师可立即给予学生解答;在相关场所内展示此类运动的技巧及规范,方便“学困生”在模仿、练习期间不断尝试、不断提升,也可帮助“学困生”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

3.3创新体育教学课堂

创新体育课堂模式,及时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要求,再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体育课程要点,可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其中,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创新。例如在健美操运动的教学期间,教师可利用微课视频、APP视频展示体育运动方式,要求学生细致体会拉伸、跳跃等运动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及时记录、上传自己的运动量和身体情况,方便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计划。当学生完成制定的训练计划后,学困生可在APP中进行打卡记录,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当学困生完成指定计划后,教师还可向他们推送深入或专业的培训课程,如瑜伽、塑身、减脂等项目,都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健身、运动计划确定提升思路,也可帮助学生发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针对机体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教师还可利用“分层教育法”的方式进行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能力的提升进度[5]。比如在肥胖群体学生的指导期间,教师可在课程中融入减脂课程,说明开合跳、跨步跳等训练计划,要求学生进入到此类课程的体验感知当中。通过持续性的练习,要求学生们在体验期间及时分享自己在课内的收获和喜悦,可方便学生转变消极、不配合、焦虑等负面心理。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教学期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强化呼吸、内分泌、代偿功能的运动技巧及运动方式,给予学生科学、全面、细致的评价与指导,可方便学生们在有效的体育运动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对于成绩较优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内展示体育项目的实施技巧,要求学生自行确定学习计划,并在过程中进行运动训练,方可全面提升各阶段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认知度及学习习惯,从而帮助所有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

3.4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为了提升高校体育运动的质量,体育教师应当坚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掌握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中理论、实践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可方便教师营造出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氛围。另外,体育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心态,明白“学困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指导建议,让学生在训练期间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及鼓励,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指导、训练、学习过程中转变自己对体育学科的认知偏差。教学方法创新期间,教师应当秉承“奉献”的意识,积极在教学期间展示优质的体育学科文化及运动技巧, 可在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并收获体育课程所特有的魅力及喜悦感。

3.5完善体育教评体系

完善体育校评体系,结合不同因素分析“学困生”的诱发原因,再给予必要的、全面的评价,可方便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期间的问题。因此,教师可利用根本原因(RAC)法探讨学困生不愿意参与运动的本质,利用问卷调查、考核评价等多个角度进行记录,以此评估出体育教学方式。例如在后期教学评价中,教师可利用RAC法定位学生的心理、生理、家庭等多个因素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定位思路记录高校学生专业特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情况,再确定适合学困生的转化思路,以便在细致、科学的评价后总结教学难点。完成评价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说明常见问题(体育课程、运动技巧、疾病养生)的解决措施,可帮助“学困生”逐渐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作业、生活方面的问题,并掌握提高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学困生”教学指导期间,教师应当充分认知“学困生”在体育学习上的困境,给予“学困生”必要的教学建议,说明体育课程的实施技巧及实施方法。另外,教师也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进行教学渗透,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

本文是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校体育“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NGJGH20193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焕鹏.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9(23):220-221.

[2]刘克成.用包容与关怀让体育学困生轻装前行[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4):82-83

[3]尚力沛,程传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学习情境:创设、生成与评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2):78-85

[4]沈波.体育与健康学科学困生成因与帮扶策略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20(09):105-106

[5]谷平.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10):69-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