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序调整策略对翻译效果影响研究

作者: 刘慧 周淑莉

摘 要: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翻译时,对于原文语序的理解和对译文语序的调整是呈现翻译效果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以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效果为切入点,来讨论不同的语序调整策略对翻译效果的影响,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 汉语; 语序调整策略;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01-002

一、引言

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调整语序的多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译者分析原文后,发现能够直接按照原文的结构和顺序将原文译为英文,这种情况在短句中常见。第二种情况是,当句子稍复杂些,出现难以按照原文结构和语序翻译的情况,需要进行语序调整使原文准确传达意义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基于翻译实践发现,中英文的句子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何种情境下,怎样进行语序调整都是值得总结之处。此外,在译文能够忠实原文同时表达通顺流畅时,能否又借用语序调整策略,对翻译最终的呈现效果进行改善?

二、语序调整的三种情况

(一)不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

尽管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进行翻译时,可以发现,无论语法结构如何,中英文的句子中都含有三个要素:主语、谓语和宾语。而在处理句子时,修饰三要素的词汇越少,越有可能实现无需调整语序的情况。具体实例如下:

例1:She came into the room with no shoes on.

她光着脚走进了房间。

She came into the room.

她走进了房间。

从例句中可知,“with no shoes”修饰的是主语she,译为“她光着脚”。如若忽视语法结构,仅仅按照原文语序,最终呈现的翻译是“她走进了房间,没穿鞋子。”译者在处理该句时,将“光着脚”调整到主语之后,使得整个句子能够连贯起来,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而不会产生一种前后文不协调、有割裂感的情况。通过将该句与第二句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当去掉“with no shoes”这一修饰,句子结构更加清晰,且无需调整语序即能达到翻译目的,所以在简单的、修饰语较少、结构清晰的短句中多有可能无需调整语序。

(二)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

1.常见句子的语序调整

(1)英译汉的语序调整

英译汉时多有不能按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的情况。当遇到这种情况,就值得考虑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调整语序?之所以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是因为在英文中适用的语法结构在中文中并不一定适用,甚至会产生死译的现象,违背了通顺这一翻译原则。因而在处理英文源文本时,应当注意分析源文本的语法结构,同时要考虑到英文的表达习惯,再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语序重组以完成翻译。由于英语语法结构的多样性,需要进行语序调整的情况也千变万化。但由于英语语法结构多由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表语、同位语等组成,因而调整语序多从这些词语出发,通过分析加以整合,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例如:

例2:Even the wild animalsof his homeland, it seemed to Kunta, had more dignity than these creatures.

译文1:昆塔觉得,即使他家乡的野兽也比这群人自尊自重。

译文2:即使他家乡的野兽,昆塔觉得,也比这些家伙有更多的自尊。

通过对比译文1和译文2,可知译文1是对语序进行调整之后的翻译结果。相比之下,译文1更加通顺,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是更加地道的中文。此外,按照句子中的三要素,主语为wild animals, 谓语为have more dignity than, 宾语为creatures。在明确主语、谓语、宾语各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判定“it seemed to Kunta”为插入语。在句子中对于插入语成分的语序调整有多种方式,本例采用将插入语放置于句首的方式,使得句子表达更加通顺流畅的同时,更加完整地表达出语境。即“他家乡的野兽也比这群人自尊自重”是“昆塔觉得”这一事实。因此,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对插入语的语序调整,选择恰当的位置,符合译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调整语序还能解决“译文尴尬或拗口”的情况。英文“被动句”的翻译是广受讨论的话题。部分翻译强调被动句的翻译应当不显现出“被”这一字,调整语序能为被动句的翻译提供新思路,如下:

例3:About 1840,a canal was constructed across the meadows of Marsh Farm.

译文1:大约1840年,横穿马什农场的草地上开凿了一条新的运河。

译文2:大约在1840年,一条运河被建在横穿马什农场的草地上。

译文2按照英文原句的语序翻译,译文1将句子的主语与宾语位置交换。这一交换主语的方式巧妙地将“被”字隐去,同时也更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可知,在处理英文被动句时,根据语境,可以选择将中文中主语宾语语序交换的方式,并为谓语选择合适的表达。

(2)汉译英的语序调整

中英文的差异还体现在中英文表达顺序上的差异。中文的表达顺序注重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一切“合乎情理”而且“自然流畅”。而英文的表达顺序强调先“结果”,先陈述结果,其次再对其他内容解释。如下例所示:

例4:他骑自行车走了。

译文: He left by bike.

本例中译文通过调整语序使其符合英文的表达顺序,将“走了”这一结果调整至句首,再解释所采用的交通工具,符合英文表达方式。如若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处理,部分译者会选择“He rode his bike and then gone.”这种表达。然而,英文强调的是表达顺序,从英语的表达思维来说,结果先于原因。而后者的译法类似流水句译法,缺少英文句子中的连贯性和逻辑感。

中英文表达顺序的差异造成了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如下例采用不同的句子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5:在那场战争中,这道城墙开始出现许多裂痕。

译文1:Many cracks began to appear on the city wall during that war.

译文2:During that war, the city wall began to appear many cracks.

译文2按照中文原文的语序进行翻译,也并无不妥,但与译文1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译文1将原文译为一整句,且符合英文的表达顺序,即先描述结果,再对事情的背景加以解释。相比之下,译文1的完整度更高,行文更加流畅。其中的意义内涵完全得以传达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译语的语言特色。

2.特殊句子的语序调整

本处所指的特殊句子指的是具有较多修饰、状语、定语等成分的句子,该类句子并不复杂,但因为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使得在处理该类句子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6:这3个县经历了①那场②中国③70年代④第4次⑤较为严重且⑥遍及数省的⑦自然灾害。

译文:The three counties underwent①the④fourth⑤rather serious⑦natural disaster⑥that plagued several provinces②in China③in the 1970s.

例6属于具有较长定语的特殊句子,在处理该种句子时,完全按照中文的语序进行翻译会产生歧义,因而需要对该类句子的语序进行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定语之中,各个定语之间也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该特点能突出英文表达的结构化特点。

汉语原文定语的词序为:①限定性定语②国别定语③时间定语④次第定语⑤判断性定语⑥陈述性定语⑦本质性定语。而在翻译为英文时,可见英文句子对语序进行了重新调整。由此例可见,在处理含有大量定语的特殊句子时,要适当调整语序,因为在语言内部有一定的排列顺序。本例在进行语序调整时,按照英文“先结果”的表达顺序,将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宾语提出,并分散一部分与中心词“natural disaster”紧密相关的简单定语成分作为前置定语,稍复杂的定语成分采用后置定语的方式使得整个句子能够完整串联且恰当表达原文意义。

3.长句子的语序调整

长句子的翻译是语序调整需要极大发挥的情形,在长句子中,原文的语序需要在进行源语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句子主干,进行语法分析,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

例7:Those shoves of ground were tangible proof that this country was determined to build an aeronautic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 second to none in the world, aimed at regaining and then maintaining the lead in aeronautics.

译文:这几锹土切实证明了该国为重获并保持航空领先地位,曾决心要建造一个世界第一的航空研究基地。

如本例中,该句子结构为that引导的从句,因而原文的结构可以分析为以下:

第一层:Those shoves of ground were tangible proof that。

由that引导的从句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第二层:修饰that 从句的this country was determined to build an aeronautic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以及与该句并列的this country was aimed at regaining and then maintaining the lead in aeronautics。

第三层,修饰establishment的后置定语second to none。

可以发现,在理清句子层次,了解句子结构之后,能够完全理解句子的意思。然而怎样将句子恰当地翻译出来就涉及到语序调整的作用。需要译者按照中文的语序进行调整,重新整合。而中文的语言表达顺序强调按照事物的本身发展顺序进行语序调整,从译文来看,确实符合这一发展顺序,因而可以说在表达时更加流畅连贯,不至于造成语义不连贯,译文难懂的情况。本译文按照中文的表达顺序即事物的发展顺序,先介绍背景,即“为了……”,再付诸行动,即“决心……”,使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达到了翻译基本的要求。

三、通过语序调整能优化翻译的情况

在语序正确,准确传达译文的基础上,可以运用特殊的语序调整策略以突出强调原文的内涵,运用更加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表达方式,加深译者对译文的印象。该种调整语序的情形多出现在诗歌散文等文学翻译作品中,运用语序调整,译者能更好的展现出文学作品的氛围美,如下例:

例8: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译文1:The wind blows! The thunder rumbles! The lightening flashes!

译文2:Blows the wind! Rumbles the thunder! Flashes the lightening!

按照一般的语序,可将郭沫若《雷电颂》中的这一句译为译文1,并无不妥,忠实于原文同时也符合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和顺序。然而通过分析阅读原文,可以发现原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不仅包括前置的谓语“鼓动”、“咆哮”和“闪耀”,还包括后置的主语“风”、“雷”、“电”。倘若按照译文1的译法,读者并不能感受这其中的微妙,句子读起来便不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意图。此外,原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抒发一种特别的、强烈的感情,能展现一种磅礴的气势。通过对比,译文2选用特殊的语序调整,更能满足原作者想要展现的强烈感情和磅礴气势。由此可见,在进行文学翻译,可以巧妙调整语序,使译文更能展现出原文学作品的文学氛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语序调整各个情境的分析,发现在翻译中,语序调整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进行语序调整时,首先需要进行分析,分析句子是否需要进行语序调整。其次,在进行语序调整时,对复杂长句子的解构进行剖析和理解是语序调整的前提,决定了能否正确调整语序,合理表达。同时,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采用特殊的语序调整策略,使得译文更加贴合文学作品的文学氛围,以达到通过语序调整策略完善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李胜玉.英汉动词的时体比较与翻译[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0(3):99-100

[3]王东风,章于炎.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38

[4]张曦.谈语序的调整——从《老人与海》译本看英译汉中语序的调整[J]新东方英语,2012(09):20-22

[5]章璐,王富银.基于翻译实践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J]英语广场,2019(10):57-59

作者简介:刘慧,1997年生,女,江苏徐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周淑莉:1973年生,女,陕西渭南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