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发展研究

作者: 许佳 葛子豪

摘 要:品牌化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高校正在为之不断努力奋斗。但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情况来看,成效往往并不够明显,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为此,高校需将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走上新台阶。

关键词:校园文化; 品牌; “水杉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22-002

所谓的校园文化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表层的一些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是与高校内部自身长期发展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办学理念、核心价值等相关文化的内涵。当前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多倾向于自身硬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文化“软实力”少有重视,因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常常也是不太被重视。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高校需积极重视起自身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

高校的校园文化涵盖多个方面,不仅有校园的环境文化,还有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等。品牌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以学生诉求为出发点,才能体现出它的最大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锐气和朝气,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然而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诉求因网络社会亚文化的传播也出现了新变化。为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提高品牌校园文化的实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文化新诉求,有的放矢地制定新策略。同样,要想品牌建设取得成效,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亦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将自身品牌文化及其内涵、机理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水杉”校园品牌文化

1948年,活化石“水杉”被南京林业大学首任校长郑万钧和胡先驌发现并命名,“水杉”是20世纪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今天,这一古老的树种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焕发出新生机。同时,水杉又因其自身生长特点,凝聚起了独特的水杉精神,如“昂扬向上、坚韧挺拔、心无旁骛、精诚团结”等精神内涵。在南京林业大学,“水杉”不仅是一个树木形象,而是形成了一种属于南林自身的宝贵“精神文化”:是一种热爱祖国、奉献科学的爱国文化;是一种勇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创新文化;是一种执着探索、协作奋斗的学术文化。“水杉文化”不断激励着历届南林学子为祖国建设、尤其是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也正是这种精神,逐渐成为了学校的文化特质、力量源泉及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核”,起着凝聚人心力量、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作用,并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比拟的。

上个世纪末,南林人逐步开始凝练水杉文化,并在繁荣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将“水杉文化”塑造成一项品牌进行推广。经历过十几年的发展与拓展,作为学校大学生文化建设的中心轴,“水杉校园文化品牌”形成了由水杉剧社、水杉大讲堂、水杉英才学校三个项目协同发展的主体结构:水杉剧社坚持爱国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水杉大讲堂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文化面对面”为主旨;水杉英才学校开办了独具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目前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水杉品牌校园文化体系,发挥着积极良好的影响以及教育作用,并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张特殊名片。

二、构建校园品牌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发展不仅传播自身文化的价值内涵,也同时在传播中将其深刻的内涵得以彰显。校园文化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向学生群体和社会弘扬和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则需运用好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播,打造高校自身的品牌形象。

(一)引导正能量的传播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的进步,催生出各类思想文化的激荡。而在网络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状态下,不同的文化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和内涵不断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在高校内传播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树立好品牌校园文化是积极弘扬正能量不可或缺的一步。“水杉”文化在此前的发展中激励南林学子不断奋力前行,新时期在学校的前行发展中不断地发挥良好的感染和影响作用。高校在校园品牌文化的传播中要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弘扬校园品牌文化的传播。

(二)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

高校的综合实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各大高校在开拓自身硬实力的同时,也需重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从而有效的传播良好的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形象。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是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校园文化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为此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塑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形象。除此之外,校园文化品牌不仅可以传播校园文化形象,同时也可以在传播中增强高校师生对校园品牌归属感的凝练,而校园品牌文化还可以结合校徽的形式,并积极运用于校园的各方面,进而形成一体化的校园视觉形象的塑造。南林的“水杉”文化品牌目前虽然没有完备的传播意识,但是基于“水杉”文化如今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均有出现,这就足以证明“水杉”校园文化在校内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水杉”在南林已经具备了特殊的意义,进而有助于良好校园形象的塑造。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设在高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文化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全面繁荣,和谐校园的全面推进,使文化建设持久健康,蓬勃向上发展。

三、校园文化品牌的实践路径

当前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务必要在以往品牌打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探索创新,切实取得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效。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逐渐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做出回应的现实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立足于大学生文化诉求

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是高校文化价值内涵的塑造,要积极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地域特色,积极运用特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高校自身的特色是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的基础部分,同时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诉求也需有所关注。

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与实践离不开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各大高校可以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和地域优势,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中,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献言献策。对于南京林业大学“水杉”校园文化而言,目前传播的力度有限,对于“水杉”文化虽然是校园内所熟知的品牌形象,但是对于品牌文化的深刻内涵的了解却少之又少,学校可根据相应的课程安排或其他的宣传活动积极的传播“水杉”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了解、熟知“水杉”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水杉”文化品牌传播新路径。

(二)把握成功经验的核心要领

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发展中,创建属于自身的校园文化品牌是第一步,其次是对于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和实践。对于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除了要结合自身优势以外,还需积极的借鉴一些成功的文化品牌传播的经验,把握核心的要领,提升自身的传播实践路径。例如有的高校在品牌文化传播中,注重品牌文化的内涵传播,将高校的育人内涵和自身结合,传播精神文化;有的高校则是传播品牌价值,通过品牌文化的塑造,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和高校知名度。

南京林业大学在品牌文化传播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成功高校传播的经验,将“水杉”品牌文化的传播与高校自身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水杉”品牌校园文化可结合南京林业大学“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校训进行建设发展,将“水杉”文化囊括高校育人内涵,并把林业高校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包含进去,在一些高校交流活动中积极传播“水杉”文化。

(三)创新品牌校园文化的传播

现如今因为国内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高校往往将自身具有的文化实力在建设发展中因传播的不当造成原有校园文化的没落或流失。因而创新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高校需结合新媒体下的新传播渠道、新新传播技术等,依托高校自身创新传播方式。例如结合新媒体下的网络传播,将自身的品牌文化积极传播出去。

南京林业大学在构建“水杉”文化传播的时候,可以恰当的结合“水杉”剧社和“水杉”讲堂进行传播,开启网络直播的形式,积极将校园文化传播出去,在传播中搭建线上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发展,并且通过交互吸引更多人的注目,以此提升“水杉”文化的知名度等。其次还可以将水杉的特定文化形象展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这样不仅激励学生们对于文化蕴含价值精神的践行,与此同时也在校园内外进一步传播了自身文化形象,提升自身文化实力。

高校的品牌校园文化对高校的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对文化教育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校园文化品牌化正成为全国各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与趋势。此外,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这给当前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提出了新要求,即针对新时期的特点,采取更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将校园文化缔造的正能量传递给高校的学子们,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蓉.大学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的策略[J]美与时代(下),2020(03):47-48

[2]樊传果,杨木生.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大学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J]传媒,2015(24):64-66

[3]周春芬,於国波.校园品牌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66-67

[4]高健,葛子豪.高校品牌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哲理与实践——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汉字文化,2020(22):169-171

[5]何小梅.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130-133

[6]高健,丁炫凯.生态革命背景下环境伦理制度化正义诉求探究[J]理论导刊,2019(12):105-109

[7]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1):101-104

[8]高健,葛子豪.把“四个全面”贯穿于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全过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1):126-130

作者简介:许佳,女,汉族,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葛子豪,男,汉族,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媒体智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