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拜集》人生论美学影响的研究看通识教育元素

作者: 曹怡敏 陈爱琴

摘 要:在爱德华·菲茨杰拉德的一次译作中,古波斯诗集《鲁拜集》在诗人海亚姆离世数百年后开始熠熠生辉。这一具有现代审美的诗集,蕴含了对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思考。本文从诗集中展现的审美、艺术、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探寻其蕴含的人生论美学影响,并浅析其中的通识教育元素,同时对西方伦理学和美学进行相应的阐释。

关键词:《鲁拜集》; 人生论美学; 通识教育与诗歌文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83-002

《鲁拜集》由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所作,诗集中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思考,对破解宇宙秘密的渴望,并抨击了神学对人的绝对统治,强调现实人生的重要性。诗人海亚姆同时还是一名科学家,在哲学、数学、天文等方面颇有建树。古波斯是当时著名的诗国,但由于天主教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海亚姆的诗在当时并没有掀起波澜。在沉寂了几百年后,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将其诗歌整理并翻译成诗集,在西方掀起了一波热潮,各国译本相继出现。此后,《鲁拜集》逐渐奠定了其在世界诗歌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波斯诗歌译本最多的诗集。诗集中不乏对于生命的现代审美的诠释,这对构建现代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优秀的诗歌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价值、普世价值与生命价值对教学育人有着重要意义1。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自二战后被提出来,受到了世界高校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它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培养“身体内流着人的活生生的生命血液,富有人性魅力”的人,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2。由此可见,培养通识教育应该立足于让“人”去完成其天性的禀赋3。

一、人生论美学与西方伦理学

1.人生论美学的现代理论的形成

人生论美学基本精神追溯于中国传统美学,由此不断提炼发展而来,是充满中国特色的美学学说。而促成其现代理论生成的是西方的美学与人论。一直以来,西方文学给予人的精神以极大的关注,并将其纳入科学视野进行研究。西方美学也因此没有设立专门的人生论学说。

人生论美学所体现的人生之美,即人生的艺术化,不是要把现实变成艺术,而是倡导人生的实践主体韬养美的艺术精神,从中得到情感、智慧等的润养。而这一过程又不受困于现实的某一时、某一地,与实践论美学的内涵有不同之处,但二者并不矛盾。李咏吟(2019)对于人生论美学与实践论美学之间的关系做了良好的阐释:人生论美学只是与实践论美学采取了不同的观察视角,人生论美学更指向一种人生态度的价值、导向,指向广义的美的生成4。我们在意识到人生艺术化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的同时,不可忽略其极强的现实意义。人生论美学的世俗追求与诗意性追求并不冲突,我们既要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又要追求理想人生的审美自由超越。如果否定了前者,那么人生论美学就失去了坚实的根基;如果只追求世俗生活,就陷入了世俗生活之中,最终失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这同样是行不通的。因此,精神的内在超越显得尤为重要。而人类精神的完整性要求在科技探索的同时需要诗性的补充,这就体现出通识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及必然性。

《鲁拜集》以其中所体现的现代审美思想为角度,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反思与重建。诗人一刻不曾停歇地思索生与死的关系,生命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奈激发了他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蕴含着深切的人道主义思想。“酒”这一艺术化的形象在诗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诗人借酒的多种意蕴来传达自己的哲理思想。无论是醇香的葡萄美酒,还是甘厚的生命酒浆,无不流露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一如诗中:

葡萄美酒,它能以绝对的雄辩,

叫你争我吵的教派哑口无言;

这至高的法师,能把生活之铅点化成黄金,

而且在瞬息之间。

2.西方伦理学的发展

西方伦理学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中,规范伦理学占据主流,美德伦理学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元伦理学相对处于弱势。以规范伦理学为主的西方伦理学揭示了当代伦理学发展的趋势,这符合当今西方的社会现实。元伦理学的衰落表明伦理学日益关注人类现实道德生活,美德伦理的复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道德状况的超越性需求及人类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而规范伦理占据主流说明它更符合现代社会状况。规范伦理能够在西方社会统治如此长的时间恰恰源于它们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这一基础上的。

中西方伦理学有着某种联系。正如穆尔教授所言:“西方人正在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引向东方的各种思想观念及人生态度中去,这对于修正或补充西方伦理思想的各种偏向和不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那并不是说东方的种种思想就比西方的思想要优越,而是说有必要进行两者的综合,因为综合能使东西方互相启发。西方人应当注意提高人生的精神,东方人不一定要从西方人那里学习有关人生意义的解释,但是有必要去学习西方人的满足人生需求的各种方法。只有那样,东西方才能最终享受到真实的、完美的人类生活。5”

伦理又与宇宙有着紧密联系。茫茫宇宙,变化莫测,人在广阔的宇宙之中显得尤为渺小。显然,教会“灵魂不灭”之说是虚妄的,是伪善的。个体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稍纵即逝。而客观的绝对时间是无限的,永不停歇。宇宙人生的“澄明之境”即通识,其实就是人类的自由之境,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海亚姆有感而发:

当你和我消失在帷幕的后边,

这世界还将长久地往前推衍;

在它眼里,我们的到来和别离,

像颗小小的石子溅落在海面。

“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莎士比亚的这一观点正与《鲁拜集》表达的生命观所契合。人生何其短暂,宗教却还要利用人们对于死亡和未知的这种恐惧感,束缚人的本性与认知。海亚姆在诗集中嘲笑理性,所谓的理性也不过是一种对心灵的束缚。诗中流露出诗人试图寻找理性答案的迷茫。但海亚姆写道:

我虽然靠绳墨判断是非正误,

我虽然按逻辑区别兴衰沉浮,

但是在人愿意探索的一切中,

除了酒我从未深究任何事物。

二、宗教与美育

1.宗教与美育的比较

审美教育意识中不具有宗教的根源,而宗教文化意识中却具有一定审美根源。宗教利用人们的审美需求,以便更有力地影响人们。宗教与艺术、宗教意识与审美意识可以交织在一起,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宗教使用了审美教育的价值,由此来肯定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存在。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肯定了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宗教和艺术在功能上的相同之处是它们的补偿作用。宗教的补偿作用体现在让人对于不满意的事找到安慰,以非现实的、死后的回报来安抚人。而艺术的补偿功能则是去补偿人们有限生活中的不足,丰富现实世界的精神,使其充满智慧。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了研究结论: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蔡元培先生还提到,宗教中的美育元素既为宗教的一部分,无法成为纯粹的美感,因此不能以宗教代美育,而只能用美育代宗教。

2.宗教

海亚姆所处的黑暗中世纪,天主教成为处于统治地位,罗马教庭成为思想领域的绝对权威。人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天主教义。一切背离神学和天主教义的言论和行为,均会受到处罚。各派各教让人们放弃自由,人的价值却不断被贬低。即使是在当时的诗国波斯,对于海亚姆背离“主流意识”的诗不予理解与推崇,这也是海亚姆的诗集沉寂数百年的原因之一。“认识你自己”这一古希腊的格言,被认为是体现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海亚姆在他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了对教义的蔑视,否定了教会宣扬的来世幸福,宣扬现世幸福,戳破了所谓的道德的谎言:

另一个讲道:“哦,有好几位在说,

他扬言要把那些倒霉的家伙

那些他做坏的活计,扔进地狱。”

胡说!他心地慈悲,办事不会错。

抑或是直截了当地将矛头对准泛神论,巧妙地运用陶罐之间的对话来引发人们的思考。朴素的语言中充满了讽刺意味与质疑精神:

听见了这话,有个多嘴的东西

想是泛神论者的小罐,

生了气:“什么陶工陶器的,你给我说说,

哪个算陶工,哪个又该是陶器?”

3.美育

“美育”这一概念最早体现在古希腊学者的思想中,甚至从奴隶社会就开始探讨“美”的问题,并产生了卓越的美育思想。古希腊哲人规定:教育的内容除了有科学、哲学、体育以外,还要有美育。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了“美育”这一术语。在谈及审美教育的目的时,他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德育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6”虽然席勒的美育思想只是由18世纪德国现状促成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是由于席勒的目光投射于人类社会,以人为出发点来探讨美育的问题,尝试以美育来实现人的自由。这使得他的美育思想在工业时代历久弥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席勒美学思想影响的蔡元培最早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所作的演讲中投射了对广大学子的期望:“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7”这与通识教育所传达的全面发展的普遍的教育思想是相符的。

近代不少学者都对人生论美学有了创新性认识。但对人生论美学的自由传统进行继承、寻求中西人生论美学的文明互通的理论家则是朱光潜。朱光潜的美育立场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人生论美学的理论,他的系统美学构想以及对于中西通观的自由人生的认知,完整构建了人生论美学。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从整体理解了生命的德行与生命审美,翻译并诠释了希腊美学与德国美学,建立了审美与人生自由的文明构建,皆体现了朱光潜对人生论美学的丰富想象。个体的生命活动虽然是短暂且有限的,但人类的生命活动却是生生不息的。通识教育传达的理念中包含了对生命的思考:生命虽有限,但人们不断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彰显生命的厚度。《鲁拜集》中蕴含了感慨人生苦短、马去马归为天理的哲学精神,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行乐及时、纵酒放歌为宽解的人生态度。

《鲁拜集》在英语世界经典重生,其中所体现的现代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美的共鸣往往不受时空的限制,本文即从人生论美学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角度探析诗作中所蕴含的人生态度,挖掘其中的通识教育元素,阐释了其中的人生论美学影响。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1NFUSPITP0357)

参考文献:

[1]赵凯.《悲剧人类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第十页

[2]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8

[3]万俊人.《比照与透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朱鹏飞.美学伦理化与“人生论美学”的两个路向[C]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一期

[5]胡海.人生论美学渊源论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C]第37卷第5期2015年5月

[6]李咏吟.实践论美学与人生论美学建构的公民立场[C]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7]黄杲炘.《柔巴依集 英汉对照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09

[8]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11]郑民侠,杨蓉.中国古诗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J]新西部(理论版),2015,(02)

[12]鲁杰,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04)

[13]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J]东方杂志,1917,14(4)

注释:

1.郑民侠,杨蓉.中国古诗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J]新西部(理论版),2015,(02)

2.鲁杰.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04)

3.陆胤.从“记诵”到“讲授”——清末文教转型中的“读书革命”[J]清史研究,2018年11月第4期

4.李咏吟.实践论美学与人生论美学建构的公民立场[C]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5.转引自[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6.[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7.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J]东方杂志,1917,14(4)

作者简介:曹怡敏,2001年生,女,江苏苏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陈爱琴,1962年生,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