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在高校中国史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
作者: 罗权摘 要:图像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近年来图像史学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学术增长点。高校历史教学需要紧跟学术前沿,故图像的使用也应当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古旧地图、各类图画、老照片等。教学中对图像的运用要对图像所反映的历史真实性进行考辩,对图像所反映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注意图像选择的贴切性,并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比中寻求合理平衡。
关键词:图像; 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133-002
近代以来的史学变革浪潮中出现了眼光向下的视角,提出历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政治军事的宏观历史,也不是研究帝王将相的家族史,而开始注重普通民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而在官方文献的记载中,这类材料往往受到忽略甚至被刻意涂抹,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障碍。因此要推动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新史料的挖掘是必由途径。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的教学相比,有着其独特性,即不仅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研究方法,即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此,高校历史教学应紧跟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和关注的热点,培养学生更多关注学术发展的方向,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也作为一个要点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得到更多重视。
一、图像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史料是历史研究最基础且重要的部分,史料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历史研究中的史料形式丰富多样,概而言之可分成文字、图像、实物、口述四大类,其中实物可转变为图像,口述可转变为文字[1]。故而广义上讲史料即可概括为文字和图像两大部分。关于图与史的关系,我国古代史学家多有精辟论述。唐人张彦远在《论画》中说:“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所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指出图像具有可以更清晰、直观展现事物面貌的特征,故应得到充分重视。陈继儒在《三才图绘》中称:“古之学者,左有图而右有书。图者,书之精神也。”认为图像与文字,是两把治学之匙,二者不可偏废。郑樵在《通志》对于图像和文字的辩证关系有着精彩论述: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而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举而措之,如执左契。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辞务说,故人亦难为学,学亦难为功,虽平日胸中有千章万卷,及寘之行事之间,则茫然不知所向[2]。
也即是说图像与文字不仅同样重要,且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治学之中需要充分重视。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中国古代史学书写中图像与文字一起得到运用,有“左图右史”的说法。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经》被认为是一本述图之作,即先有图,而又以文字对一幅幅图进行说明,只是这些图是地图,还是光怪陆离的图画,则仍有争议,而山海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则一直以来认为被低估了[3]。汉唐时期又流行起了“图经”“图记”“图志”类文献,以更清晰呈现各区域的历史地理面貌。较早的有《巴郡图经》《广陵郡图经》《冀州图经》《齐州图经》《洛阳图》《湘州图副记》《江图》《幽州图经》《隋西域图》《并州总管内诸州图》等。到了隋大业年间,普诏天下诸郡调查地方地理情况,绘制地图并配以说明以上于尚书,使这类图文结合的图经类文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包括《周地图记》(109卷)、《隋诸州图经集》(100卷)、《诸州图经集》(100卷)、《隋区宇图志》(129卷)等大部头文献[4]。此后的唐、五代、北宋时期,地方府州定期编修与造送图经仍是定制。但是相对于文字文献,图像文献的保存和翻刻、流传均面临更为巨大的困难,故这些图经文献中的图能够流传下的并不多,经常是“经存而图亡”,这也就更加凸显出了图像文献的宝贵。
在近年的研究中,图像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开始逐渐受到学界推崇。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指出,图像作为历史证据,在心态史、日常生活史、物质文化史、身体史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特别在近现代史的研究中,图像的重要性尤其明显,大量的画像、雕塑、照片、电影、电视等图像资料,是研究近现代史所不能忽视的史料。曹意强教授曾指出:“百年之后,人们通过如此的图像实录在理解21世纪初的历史,其震撼力必定是文字记载难以比拟的[6]。”在古代史的研究中,图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古代绘画作品、古地图、雕刻等材料是我们研究古代史的重要史料。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也逐渐趋向于通过照片、画像、地图等图像文本进行历史书写,以增加学术作品的可读性。可以说以图入史、以图证史、以图佐史的图像史学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紧扣学科前沿方向,展现学界研究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高校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高校历史教学也应当更为重视图像史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图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图像内涵丰富,包括各种图形和影像。古旧地图是图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悠久的地图编绘史,《管子》中专列“地图篇”,对地图在军事作战中的关键作用、地图应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可知在当时地图的编绘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天水放马滩地图已经有了3类7种注记内容和6类10种注记符号[7]。年代为西汉时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包括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等多类型地图,东汉墓葬中也出土了宁城图、繁阳县城图两幅壁画地图,可知汉代地图的形式已经较为丰富。西晋时裴秀完成了目前可知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指出地图应有的六种基本要素,即“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高程)、方邪(坡度)、迂直(实地高低与图上距离换算),说明制图的理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两宋时期编绘了不少全国性地图,其中有部分保存至今,包括《唐十道图》《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禹迹图》《九域守令图》《地理图》《舆地图》等。明代流传下来的古旧地图更加浩如烟海,除了有《杨子器跋地图》《古今形胜之图》《广舆图》《历代地理志图》等全国性的地图外,大量方志文献所附的疆域图、城池图为我们了解明代地理面貌提供了重要参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也传播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获取的世界地理新知识,并与一些中国文人一起绘制了一批地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对中国的地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西方测绘技术的传入,为中国地图编绘从“计里画方”图、山水画图等传统方式绘制的舆图,向近代实测地图迈进奠定了基础。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令西方传教士分赴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以西方地图测量法进行实地测量,并令清廷派出干员协助办理,地方官则给予充分配合,供应一切需要,至五十八年(1719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编绘,这是中国第一部经过现代方法实地测量和绘制而成的实测地图。乾隆年间又对哈密以西地区进行了实测,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订正补充,形成了乾隆《内府舆图》。这两部全国实测地图对了解当时中国的地理面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代以来,十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等大比例尺实测地图逐渐丰富起来,使我们能够更细致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面貌。相较其他图像类文献,古旧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更为丰富,因而其在图像史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历史教学中理应受到充分重视。
图画是图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纸画、绢画、帛画、画像砖、壁画、铜镜画、陶瓷画等类别,其描绘内容包括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宫室庭院、山水林石、花鸟虫鱼、果蔬药草、小景杂画等,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其中不少内容直接反映了历史情景,如汉代画像砖所反映的汉代生活场景,“苗蛮图”能够反映清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装束和生活面貌。另一类图画虽然不是反映真实的历史,但亦可视为“文化的历史”,如仙佛鬼神类图像,对了解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观亦有较大参考。图画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宗教史、艺术史、生活史等专题中尤为重要。
自摄影技术发明后,老照片成为传播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图画会有夸张、不实的成分,照片则能够较为真实记录历史的真相。近年来,老照片成为历史呈现的一个重要载体。1996年底由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的《老照片》丛书推出以后,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单个专辑超过30万册的销售量,也得到了史学界的密切关注。在近年出版的一些重要历史著作中,老照片也得到充分采用,可以更清晰表达历史情景。在历史教学中,老照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深化对历史的认知,补充一些文献所不能表现的历史场景。
三、历史教学中的图像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首先,需要对图像所反映的历史真实性进行考辩。图像反映的历史不仅有真实的历史,也有夸张、虚构的历史,甚至某些场景还会与历史事实相反,在教学中要尤为注意。例如信息量较大且相对真实的历史地图,也与历史真实有所差距。传统方式绘制的写意地图、“计里画方”图的科学性、规范性都略显不足,存在地理要素选择主观、地名相对位置不准、河流走向不准、湖泊标注随意等问题。近代实测地图虽然准确性超过传统舆图,但由于当时相对落后的测绘技术,以及投入测绘的人力物力不足,与现代卫星定位测绘的地图仍有较大差距,依然存在不少错误,在教学中也要留意。照片虽然最能反映历史真实,但因其只能反映一个历史的片段,反映的是碎片化的历史,若不加以细致考量,则会以偏概全,如仅以一张清末富家人的晚餐照片,就说当时生活条件好,显然是不真实的。且照片也存在不少造假的行为,如曾经轰动的“周老虎事件”,最后就证明其照片是伪造的。图画的真实性就更需要仔细考究了,若随意使用,不仅不能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还可能会传播错误的历史,以至于误人子弟。
其次,需要对图像所反映的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图像之于历史研究有几种方式,一是以图入史,二是以图证史,三是以图传史。在历史教学中,前两种方式也都可以得到充分采用。王也扬在对“老照片”热潮的评论中就指出,虽然老照片历史价值很大,但在许多关于老照片的出版物中编纂者多文学人士,历史阐释不足,不免缺憾[9]。在历史教学中,图像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作为史论的佐料,更应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更加深入认知历史、分析历史,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的深入。
第三,注意图像选择的贴切性。图像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故对它的选择要进行仔细考量,以贴近教学目标为要,如果照片不切题,不仅不能讲清知识点,还会误导学生。同时,图像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若选择不当则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第四,注意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合理配比。无论图像或文字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知识点准确传递,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研究技能,培养思辨能力。如果教学过程中图像资料运用过多过杂,会导致知识点泛化、碎片化,反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选取上不仅数量要精,与文字的合理配比也是必须要考量的因素。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清代黔北地区行政区划研究与历史地图编绘”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古代图像史料运用的实践与理论建构[J]人文杂志,2017(4)
[2]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1825
[3]王丹林.《山海经》是最早的“图经”和“山志”[J]安徽史学,2019(4)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982-988
[5]彼得·伯克.图像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6]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7
[7]雍际春.天水放马滩地图注记及其内容初探[J]中国历史地图论丛,1998(1)
[8]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王也扬.“老照片”引出的史学话题——关于历史学理论的断想[J]史学理论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