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

作者: 陈蓉 郑勇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0

摘 要: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能够系统介绍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方法与实践,还要能够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和批判式吸收,要介绍中国宏观经济现象、问题和政策,启发学生用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究解决中国宏观经济实践问题。在教材选用上,严守思政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贯穿思政理念;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彰显思政特质,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式分析法、讲授式教学法和对分课堂法等多种方法,用中国鲜活的经济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 经济学;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151-002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宏观目标为出发点,以宏观经济变量、政策和制度为研究对象,探索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实质,最终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其天生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然而现有宏观经济理论大多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如果在教学中只是简单的全盘引进,而不加批判和考虑中国实际的经济约束,一方面现有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对中国现实经济做出合理解释,用之理解和指导经济实践更会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只看到部分现实领域中的经济扭曲和效率损失,而忽视客观条件约束及在此条件下的合理性,进而可能对现实产生怀疑,不利于“四个自信”的培养。民族振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需要大量合格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对中国实际有充分理解和深刻认同,宏观经济学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全面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改革,培育能熟悉掌握和运用宏观经济理论与方法、具有国际视野、能对西方经济理论批判式吸收、具有爱国主义和经邦济世情怀的宏观经济分析人才。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明了思政目标

(一)课程定位

宏观经济学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既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对经济世界认知的学习,课程定位于本科经济学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以及思想政治课。课程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宏观经济现象,同时培养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和问题,对西方经济理论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经邦济世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具体为理论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四个层面。理论目标,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等;方法目标,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总量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逻辑推理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在经济方法中的运用;能力目标,融会贯通所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解释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给出解决经济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情感目标,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现状、问题和政策,对西方理论批判吸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经济学人“经邦济世”的情怀。

二、教材参考书选用凸显思政本质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在微观个体行为研究基础之上,鸟瞰整体经济,研究总产出、总就业、总物价、总消费、总出口等经济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能够系统介绍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方法与实践,还要能够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和批判式吸收;还要介绍中宏宏观经济现象、问题和政策,启发学生用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究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教材选用上非常考究。我们选择的教材和参考书见表2。对于本科层次,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册)》作为教材,同时选用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和徐高著的《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作为参考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徐高著《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形成了一个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涉及到中国宏观经济重大问题,是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研究生层次的中级宏观经济学选用的是曼昆著《宏观经济学》和杰弗里·萨克斯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凸显全球视角,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三、教学内容设计贯穿思政理念

每一章的教学中,以中国丰富的宏观经济实践发展案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合格人才。宏观经济学各章节课程思政内容安排如表1: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彰显思政特质

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强、学术观点多的特点,同时,又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立,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案例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对分课堂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效组合,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

丰富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极大的支撑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每一章都配有相应的案例,既可作课堂上阅读分析案例,也可以是学生自习案例;既有中国案例,也包括外国案例,方便学生学习。

(2)问题式分析法

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PBT)。比如在讲授通货膨胀这一章时,提问“疫情冲击下,美国的宽货币政策造成全球通货膨胀风险,中国有哪些应对之策”?以及在讲到“经济增长”时,提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如何进行资本的积累”,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考和课堂的积极参与。

(3)讲授式教学法和对分课堂法

对于原理性强的内容,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课程安排上,先是案例导入5分钟、然后讲授新课25分钟、巩固练习5分钟、总结提升和运用拓展10分钟。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穿插随机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对于原理性较弱、实践性较强的章节,比如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采用对分课堂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花10分钟讲授框架,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共30分钟,最后老师在课堂总结提升5分钟。

除此之外,还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一是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四川农业大学慕课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自建宏观经济学网上课程。将平时课程计划、课程资料、课程讨论、课程作业都放在网上,利用现代信息教学工具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经济学沙盘演练。学院购买经济学沙盘实验,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沙盘模拟,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经济学沙盘模拟实验是目前国内外为数较少的专门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设计的综合实验,其巧妙地将经济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角色扮演和实战演练,模拟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集实战性、操作性、体验式、趣味性于一体,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沙盘演练中,学生模拟政府角色,担当政府职能,制定宣布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确定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GDP、CPI和失业率核算,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