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研究分析
作者: 李鑫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势不容缓。然而,受各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追求、思维方式、价值选择发生变化,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极大挑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总结了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探讨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35-002
信念是在认知基础上对某种理想和思想确立的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状态[1]。随国内外形势变化及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高职院校学生与社会接触更加频繁,加之思想教育学习机会有限,教育机制和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等,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比本科生更有难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现状
1.理想信念教育与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偏向自我价值、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道德和社会公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这在求职就业中表现最为明显。经济社会现实要求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动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创新形式、更新内容、应用新技术,没有成功引导学生认清、分析现实,照本宣科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导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现实脱节。
2.理想信念教育渐趋淡漠化、功利化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外界压力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下,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就业率或扩大生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出现偏差,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向学生渗透一些经济领域原则,致使部分学生不愿吃苦不愿付出,耐不住寂寞经不起磨练,最终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功利化和淡漠化。
3.有效性不足
随着理想信念教育与现实脱节并渐趋功利化、淡漠化,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出现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即整个社会意识的走向及社会风气的导向;二是学生自身理想信念意识薄弱,在没有外界督促的情况下,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不能使自己的信念追求发挥有效的督促作用。
二、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1.能否促进社会发展与变革
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有社会性与阶级性,要为一定的社会阶级服务[2],在教育过程中要认可并发扬社会发展变革需求的主流思想,保证正确的方向。另外,理想信念应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或前瞻性,保证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指引[3]。现阶段,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推动社会朝共产主义方向前进的后备之军,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与正确尤为重要。
2.是否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考虑群体共性,又要考虑差异性。受不良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变得物质化,追求“高富帅”、“白富美”的生活状态,渴望“一夜成名”。学校在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整体性和统一性时,也要因人而异,“投其所好”,攻心为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提升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也有学生认为应加强校园主题活动的创新。因而,学校要创新校园信念主题活动,丰富以增强信念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方式。
3.是否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
理想信念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也要利于个人发展,应对学生的择业、就业起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生活、工作的稳定性及满意度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特别是对应届学生而言,如果临近毕业而未来却没有着落,负面情绪就会激增,此时就应发挥理想信念的作用,及时并合理的引导,使其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不迷茫、不失望、不放弃。
三、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经济、社会意识形态
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渗入,对我国传统思想和道德造成冲击。同时,市场经济价值渐趋多元化,等价交换、利益最大化等原则侵蚀人们的思想,道德调节作用削弱。另外,国家和学校对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没能利用文化优势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传统道德认可度与荣誉感不高。最后,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现象的意识与能力较强,加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确存有差距,因而部分学生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提出质疑,共产主义信仰出现动摇。
2.信息网络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依托网络在短时间内可蔓延全球。然而网络平台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实施文化渗透、意识侵蚀[4]。学生利用该平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生活、学习、思维、娱乐方式等也受影响,稍有不慎就易出现自我封闭、人际交往淡化、心理问题频发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三观歪曲、道德观念错位,善恶美丑界限混淆。
3.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熏陶易于良好品德的养成,学校应提升文化氛围,邀请社会团体或模范榜样走进校园互动,加强文化建设;其次,教师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保证教师队伍的品的质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的关键;最后,教育内容能否结合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关注热情,教育手段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效果能否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这些既影响教学效果,也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1.增强思想教育内容的现实性
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是指让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地被大学生接受并内化。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首要现实任务是立业,所以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职业规划、专业知识的实践和利用中,提高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学习、就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增强思想教育目标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流于形式、责任分配不明晰等现象,即目标针对性不够。增强目标针对性即要明确教育责任负责人,又要把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坚持“专业技能、思想教育双提升”原则,分学院、分专业、分年级结合不同的时事政治及主题进行讨论、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走向社会时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
3.增强校园文化底蕴加强网格化管理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要通过宣传优秀学生和教师模范事迹营造文化氛围;发掘红色文化,通过历史上的先进个人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文化育人;实现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协调年级、班级、专业分级教育,统一党支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的分块辅导,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凝聚力作用,及时搭建学生、师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平台。
4.净化社会风气规范舆论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受社会风气、舆论导向的影响远远高于非高职院校学生。在此背景下,国家和政府要引导社会风气走向,完善网络管理制度,积极传递正能量,通过网络文明提升社会风气。同时,学校要及时搜集舆情,关注校园舆论动态,通过线上信息的跟踪实现线下的引导与管理。也可借助网络APP开展文化活动,宣传社会热点,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实现校园文化氛围带动社会风气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道德与法研究,2011(4)
[2]谭劲松,吴霁乐.把握研究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姜萍萍,谢磊.学习《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人民日报,2013-12-03.
[4]孙玲,顾幕娴.试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王广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