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作者: 李惠英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输出效果低迷的当下,英译本《狼图腾》深受西方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堪称中国对外成功输出小说的典范。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英文版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翻译对象的选择、译者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对译本的形成过程与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指出读者的接受在文学译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关键词:《狼图腾》; 英译; 译介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5-156-002
译介即翻译和介绍传播,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传播活动。翻译文本的产生只是传播的开始,在它之前有选择翻译和译什么的问题,在它之后还有“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谢天振:1999)。《狼图腾》的翻译实质是文学译介,并非单纯的文学或文本翻译,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两种语言在字面范畴的转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而读者在阅读前,心理上对要阅读的内容会形成结构图式,也被称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一、翻译对象的选择
翻译对象就是翻译文本的选择,也被称作译介内容。原文本的选择及原文本在目标语言中的传播及接受,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目标语读者期待、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环境等条件影响。2004年《狼图腾》在国内出版,反响空前,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外各大媒体的关注。美国企鹅集团购得该小说的英译版权,并于2008年正式发行由美国汉学家及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的英文版Wolf Totem。《狼图腾》中文版出版后在国内十分畅销,但这不是作品被选择翻译成英语的唯一原因。西方读者在阅读《狼图腾》英译本之前,心理上对阅读对象已具有一种结构图示,即“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包括熟悉文学作品的类型和标准,了解文学史上的其他类似作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读者在阅读时以现实为一定的参照物,思考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现代政治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文学依然处于世界文学的边缘位置。我国文化想要得到较大的发展,就需要积极思考怎样在突出我国特色文化的同时,与全球文化主题亦能契合。译介中国文学作品,要能够与世界文学艺术及文学的标准相符,能够引起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同时也具有与中国文学的特色,而《狼图腾》恰恰能与这些特点完全相符。它是世界首例描述及研究蒙古草原狼的奇书,一部因狼而发生、对游牧民族生存哲学深入认知的大书。在这一书中,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了生态思想,表达了社会在对生态环境劣化现象的焦虑状态,激发社会对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共存的发展意识。作品中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本质进行了阐述,反映了汉蒙两种文化存在的矛盾,同时还展现了当代人坚强的生命意志以及自由的精神意志。《狼图腾》的深层寓意以及思想内涵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不论是精神自由抑或者生态理念。从小说的类型来看,《狼图腾》属于动物小说。对于这一类型的小说,英语国家的读者是比较熟悉的。西方的《白鲸》和《老人与海》在西方是广受欢迎的作品,同样属于动物小说。鉴于以上综合原因,译者葛浩文选择了《狼图腾》作为翻译对象。
二、译者的选择
译者也被认为是创造者,翻译的过程相当于创作的过程,译者翻译的时候也有自己的预期读者,他会将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审美能力等考虑在内,希望自己的作品,即译作,尽可能地得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译者作为文学作品译介过程中的特殊读者,译者在审美经验方面的“期待视界”影响其对原作的认识、进而影响翻译的最终成品——译作。从这些意义上说,译者的人选也会对翻译具有重大影响。
谢天振(2000)指出尽管我国对于这一项目的投入十分巨大,同时有我国著名译介专家参与其中,但就译介的效果而言,不尽如人意。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翻译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已经受到多方关注,有一定成果,但译介这份工作还是未能被高度重视,译者的身份也没有受到广泛认可。另一方面,我国高端翻译人才也相对匮乏,总体导致我国译者在外译方面的工作效果较差。著名翻译家与文学评论家罗新璋(1985)也曾说过,文学作品的外译必须避免想当然现象,即中国的文化只有中国人做才最为契合。他举出法国汉学家Paul进行敦煌文化的研究,文献要早于国学巨擘王国维与罗振玉;《红楼梦》英译本中有两个较为著名的版本,一为我国杨戴夫妇、一为英国的霍克斯所译。尽管杨戴夫妇译本受到我国翻译界推崇,但在国外实际接受情况上远不如霍克斯的版本。深究原因,除了翻译方式等不同之外,国外读者阅读心态与接受姿态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最理想的译者则是兼顾中西方、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译者,他们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有利于作品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传递,从而使得作品能够优势互补,达成取长补短的效果。在现代国际上,有大量的汉学家群体,其中不乏优秀者,这一群体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都有极大的兴趣,同时在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都相对更为了解,在语言的优势上相对则更大,这是较多中国翻译家都难以比拟的。
葛浩文是美国汉学家及翻译家,他获得了中国文学硕士学位,是国外研究萧红的第一人,在他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译者这一职业生涯中,曾经翻译过姜戎、莫言、苏童、王朔、贾平凹、杨绛等作者的作品四十余部,这也使得其在中国文学英译这一领域中地位崇高,为我国文化传播贡献巨大,也推动了我国文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从他译介内容作品的选择来看,更为重视作品本身文化内涵,同时也关注译入语普通读者阅读趣味性、审美情趣等。葛浩文本身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及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善于与国际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学术界进行沟通。这一切使其在中国文学作品外译这一专业中几乎成为一个里程碑,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作品外译译者的选择中,兼顾中西方、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译者是较为理想的模式。
三、《狼图腾》翻译策略的运用
在海外媒体和读者反应来看,《狼图腾》的英译是成功的。小说总体而言节奏紧凑、故事性强,如何将一部扣人心弦的动物小说呈现给英语世界的读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使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能够使小说更好地被读者接受?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在《狼图腾》的英译中表现为尽可能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英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通过增补译法、语态转换、重新划分段落等策略,用目标语读者熟悉与严格思维模式进行翻译;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能保留则保留,对于那些保留下来读者不理解或读起来不流畅的地方采取了删减或意译的处理方法。葛浩文在英译《狼图腾》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从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为出发点。以下以重新划分段落和意译法为例。
在《狼图腾》的英文版中,葛浩文经常使用的一个翻译策略就是调整段落结构,即重新划分段落结构。英语的分段比汉语要严,一般每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描写或论述,段落中不能包含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破坏了段落的整体性,会使段落思维呈现碎片化状态,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相比较而言,汉语的分段并不严格。现代汉语中,一个段落所包含的信息比英语要多,主要表现为以意合为手段的意念整合,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衔接标志。汉语的分段与否不取决于形式要求,而是根据作者的情感需要和认知角度决定的。
在第三章里,有一大段汉语被翻译成了两段英文:“与陈阵同住一个蒙古包的同班同学杨克,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名教授的儿子,他家里的藏书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在高中时,陈阵就常常与杨克换书看,看完了交换读后感,总是十分投机……这会儿,杨克比陈阵还激动,他坐在牛车上一边用木棒敲牛胯骨一边说:昨天我一夜都没睡好,以后毕力格阿爸再去打猎,你一定得让我跟他去一次,哪怕爬上两天两夜我也干。……咱们真能拉一车黄羊回来?”葛浩文将这样一段汉语译成两段英文:
Yang, a classmate who lived in Chen Zhen’s yurt, was the son of a famous professor at one of Beijing’s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They had as many books at home as a small library. In high school, Chen and he had often traded books...
Yang was more excited than Chen, and as he whipped the back of the ox he said, “I didn’t sleep at all last night. The next time Bilgee takes you hunting, be sure to let me go along, even if I have to lie there for two whole days...
葛浩文之所以将这段汉语重新划分段落、翻译成两段英语是因为这段汉语中包含了两层意思:前半段是对杨克的介绍,属于静态的语言;后半段是对杨克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属于动态的语言。译者刻意将它重新划分成两段,保持了段落信息的完整性,符合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易于读者对小说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意译法也是译者经常使用的一个翻译策略。意译翻译法旨在保留文本的内容而舍弃其形式,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为了克服语言差异的障碍、便于读者理解,有时译者会使用意译法进行翻译。在第十一章中,“掏一窝狼崽,就等于消灭一小群狼,掏到这七只狼崽虽然很难,但是要比打七条大狼容易了许多。”译成了“Removing a litter of curbs, difficult as it might be, was easier than killing the same number of adult wolves”。译文没有保留原文中“七只狼崽”和“一小群狼”这样具体的信息,只保留了原文的大概意思,采用了意译的译法。译文非常简洁,易于读者理解。
译者葛浩文通过采取翻译策略,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从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狼图腾》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中的翻译思想体现了接受美学的视角,即重视读者在文学作品译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翻译对象的选择、译者的选择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都要考虑到读者的因素,即读者的期待视界、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理解能力等。正因如此,《狼图腾》的英译本得到了英语世界读者的广泛欢迎,成为了一部成功的译介作品,为其在西方的译介创造了有利条件。
河套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狼图腾》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项目编号 HYSY201806
参考文献:
[1]安德烈·莫洛亚,罗新璋.文学史会议上的讲话[J]文艺理论研究,1985(03):117-119
[2]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3):52-59
[3]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钟年.改写论视域下翻译创作的另类诠释——以《狼图腾》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384(20):61-67
[5]朱志娟,秦文.《狼图腾》在翻译中的新生[J]老区建设,2019(8):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