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作者: 张龙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实践中应接触更多语文素材,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提供助力,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以加深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化;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061-001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结合教学与生活,赋予教学内容生命状态及新鲜的活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生活和知识进行交流,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力、想象力等,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一、课前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生活性的、趣味性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可按照教学要求为学生讲述一些生活化的小故事,在他们的分析与讨论中导入新课内容。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讲述个人生活经历,实现学生生活和教材知识的无缝衔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活跃语文课堂氛围,进而使学生对语文课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兴趣。
例如针对课文《小马过河》,教师在讲解之前就可简单讲一讲两则小故事——知难而退、知难而上,这两则故事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听完故事以后讨论其中不同的人物,初步感知勇于尝试、奋勇向前的道理。以此为基础,教师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做好联系课文和实际生活的同时为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二、课中讲解生活化,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扰或难题,教师可利用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1]。例如在《扁鹊治病》的教学中,难点在于让学生领会课文的真正寓意,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想象或回想:如果自己感冒了却没有及时吃药,就容易出现头晕、咳嗽甚至发烧等症状,继续拖延还可能变成肺炎等,难以治愈,从而让学生们体会生病时回避治疗的严重危害。通过把生活经验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突破阅读难点。
除了在生活中加深理解,教师也应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人生经历,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效。例如在讲解课文《钓鱼的启示》时,教师就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主要包括: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是怎样选择的?阅读课文之后你得到的启示有哪些?这些启示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作用?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如何选择?等等。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加强交流、互动,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基于课文的启示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等,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保证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三、课后活动生活化,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教学应打破课堂的限制,提高对学生课后活动的重视度,可以安排生活化的作业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2]。例如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要具有生活化特征,可以是短期性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生活中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的生活、朋友的爱好、助人为乐等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人的情感可以赋予文字无穷的魅力;也可以布置长期性作业,让学生长期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真善美,体会生活的魅力,即让学生自己种下一颗喜欢的植物种子,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坚持每天写下植物的生长记录,两周、四周或更长时间以后再总结作业,在锻炼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时感知生命的意义。
当然,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美丽的大自然等都是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课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户外观察踩点,组织他们游览本地的展览馆、博物馆等,或在社区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在多姿多彩的课后活动中释放个性,融合知识和生活,拓宽知识面。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可谓益处多多,作为教师要合理引入生活化理念,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应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动机,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持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为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实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爱芬.浅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52-153
[2]朱元元,胡方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