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媒介融合纵深发展 践行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作者: 张丽娟

摘 要:主流媒体是新闻舆论的引导者,人民精神力量的凝结剂,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面前,我国主流媒体积极践行“媒介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探索理念,策划和制作出一系列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且极具感染力的新闻作品,牢牢掌握舆论场话语权,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共识,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积极响应,扛起了作为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主流媒体; 疫情报道; 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86-002

主流媒体是媒体当中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媒体。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中央及各省市的党委机关报,中央和省市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是主流媒体[1]。网络时代之前,因为主流媒体独揽着信息传播的唯一渠道,因此对受众的需求关注不足,但是随着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仍囿于过去的经验和模式,在整个社会的媒介环境下,出现了对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冲击。因此,2013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第一次写入党的中央全会公报中。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1.25”讲话中提出要推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要求[2],重要讲话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四全”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3]。

今年1月,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卫生事件,该新型病毒因为其传播力极强且尚未出现明确有效治愈药物和防御疫苗的情况下,使得公众出现了一定恐慌情绪,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难定。主流媒体守土有责,因此突发疫情不仅考验着我国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医疗卫生水平,也更加考验着近年来主流媒体媒介融合工作的推进质量。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在这次挑战中,我国的主流媒体无论是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上,还是新媒体传播和产品的创新上都显示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一批始终走在媒介融合探索和实践最前沿的中央级主流媒体,对这次疫情报道精心策划、全媒联动,在信息生产上创新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在信息传播上及时准确地提供更多真实客观和观点鲜明的内容,牢牢掌握着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践行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一、把握信息发布时机和节奏,做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的引领者

时效决定成败,速度赢得先机。在重大事件和事故面前,及时报道,速报事实,张弛有度,稳定舆情是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如今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公众就只好通过其他传播渠道和载体获取信息,会使舆论引导陷入被动回应的情况。在此次疫情面前,各地主流媒体记者闻风而动,雷霆出击,不惧风险,亲赴前线进行采访,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及时为全国的受众带来最新最真实的现场情况。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奔赴最前线,是媒体维护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因为记者们一路“逆行”,才会采访到大量的素材,让广大公众看到了华南海鲜市场的真实状况、看到了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工作岗位的感人画面、看到了感染患者在医院当中的治疗情况,看到了社会各界支援武汉和支持武汉的爱心、热心与决心。深入一线的记者们源源不断地为大众输送着最新鲜和真实的素材,切实维护了公众的知情权,积极回应了公众对此次疫情的关切。

与此同时,各主流媒体牢牢抓住自己的权威优势,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并以更加高频的消息发布始终让自己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不让自己在这次的媒体战中“缺位”。

如在疫情发生早期,央视新闻通过“新闻1+1”节目直播连线钟南山院士,向广大受众公布目前疫情研究的最新进展,最早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人传人”风险的消息,并在电视节目播出之后不久,就在其抖音视频社交平台上发布了重新加工的与钟南山院士关键对话的部分,这使得消息覆盖的面积呈聚变式的扩大,使得该消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非常之大。与此同时,面对疫情,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还以极高的频率对疫情的最新进展进行全网推送,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全流程进行立体式的报道,在疫情持续期间不断进行议程设置,虽然也出现了人民日报因发布“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哄抢行为,但是主流媒体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时从未“失声”。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主流媒体通过首发优势和高频“出镜”,信息公开透明,使得公众对于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大幅度提升,牢牢占据着舆论引导的最高点。

二、有度把握共情共鸣手段,形成社会战“疫”合力

在此次的疫情报道中,主流媒体也出现了一批表达“普通人”所见所闻所想的新闻作品,大大地增加了新闻作品的人文关怀。在我国曾经的一些健康报道中,官方发布和专家言论是主要内容,比如在H7N9的报道中消息来源基本为“消息以官方和专家为主”[4],而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消息来源则更多的下放到“普通人”,比如中国青年报《一位武汉妈妈的除夕日志:今年年夜饭有消毒水的味道》这篇报道,讲述了普通家庭在疫情期间的一顿平常又不平常的年夜饭,真实地反映了武汉市民在旋涡中心的复杂心情。又如,人民日报发布的“我在方舱医院的一天”,通过一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vlog自述,向网友展现了在方舱医院居住的现实情况,让大家看到国家对患者的安置情况,让网友觉得安心。在“疫”线VLOG;“95后援鄂护士的一天”的推送中,通过一线护士的视角向大家科普护士在抗疫一线的具体工作,让受众看到医生的辛苦与坚持,这些报道方式没有过于煽情与矫情,但是常常让网友泪目。

与此同时,在本次疫情事件面前,多家主流媒体也从细节上下了功夫,在内容创作上也捕捉到非常感人的瞬间,这些细节可视可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让人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人民日报的新媒体推送《手·守》海报系列,海报里展现了医疗队队员在请战书上按下指印的手,奋战一线的护士因为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酒精消毒液浸泡腐蚀的伤痕累累的手,夫妻分别时隔着玻璃相印留恋不舍的手,这些细节的展示让公众直观的看到前线工作人员面对疫情时忘我的精神和奋斗的身影,非常令人震撼。再比如在一次央视新闻记者采访一线刚刚换班下来的医护人员时,除了问询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时长和治疗情况等常规问题外,记者发现其中一名医护人员的鼻子上贴了一个创可贴,于是就问您的鼻子怎么了,医护人员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长时间戴口罩鼻子被压破了,这样的细节瞬间就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医护人员在医院中超长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他们的辛苦与不易。细节的发掘是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一种具体体现,在这次疫情中,深入一线的记者通过细节的发掘使新闻更加有温度、有厚度,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吸引受众、感染受众,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强。

在形式的创新上,主流媒体也不仅仅拘泥于传统报道的宣传形式,而是积极拥抱新媒体形式,策划了一系列更符合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的新闻策划和产品。比如,人民日报推出了“加油,热干面”的系列海报,海报中各地美食和武汉代表小吃热干面进行搭配,推出了例如“北京炸酱面给武汉热干面加油”“鸭血粉丝汤给武汉热干面加油”“烤全羊给武汉热干面加油”等一系列的漫画海报,号召各地网友为武汉加油应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广泛传播。又如央视网播出适合网络传播环境的微视频《武汉十四日》英雄的城市,你定能过关!通过一个3分21秒的视频,选取了负重、过关、奔赴、夜光、守望、大山、致敬、坚守、回家、印记、冲锋、安心、希望、春天十四个关键词展现中国人民面对疫情时勇于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守护家园的感人时刻。通过发挥新媒体渠道的优势,图文、漫画、表情包、H5、短视频、直播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多复合化、立体式、审读交互的产品呈现在广大公众面前。

因此,本次疫情当前,主流媒体无论是内容上的创新、还是形式上的创新,都更好地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通过一系列好的新闻作品,捕捉人性闪光,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肯定和支持,凝聚了社会共识。

三、加强动态陪伴功能,满足民众的情感抚慰需求

在本次疫情中,主流媒体融合创新,除了积极报道疫情一线的情况,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也同时加强了动态陪伴的功能,陪伴观众度过家中的时光。比如央视总台策划了一场大型慢直播产品,所谓慢直播,就是相对于快直播来说更加原生态的一种形式,通常没有主持人、没有解说词,没有剪辑,直接以一种“纯天然”的状态向受众展示拍摄场景和物体的全貌[5]。在这次策划中,央视频APP联合中国电信对在雷神山和火神山建造过程进行直播,这次直播采用慢直播的形式,全程没有记者在场,也没有特别的解说,只有一个固定机位,但是这种慢直播的直播形式却吸引了9000多万网友在线“云监工”,网友通过在评论区互动,表达着对这种直播形式的新奇感受,也表达着对一线工作情况的关心。这一直播形式不仅给网友带来一线的实时进展,同时也满足了公众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感,也铸就了一段全民共同见证的“记忆”。除此之外,在直播过程中,网友对工作现场的挖掘机们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挖掘机天团”曾一度位于微博热搜,央视频根据网民为挖掘机们起的昵称,在直播页面为挖掘机开通了助力榜,鼓励网友参与助力投票,引起了网友更高的热情。虽然目前有些学者和公众批评开通助力榜的行为有泛娱乐化的倾向,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行为缩短了普通人和防控前线的距离,对许多被宅家感到无聊的受众来说,这样的举措能够帮助公众缓解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很好地履行媒体作为解压阀的责任。

在电视大屏上,也有一系列根据疫情期间公众需求出现的陪伴式电视节目,比如央视体育频道会在节目中间穿插教大家如何轻松健身的教练示范,示范的短视频五分钟左右,示范的动作为不同年龄群体设计,在家看电视的群体可以学习锻炼,鼓励大家在在家期间也不忘增强体质。湖南卫视也在这次疫情中响应国家号召,几位有流量的主持人以身作则,在家隔离,但是仍然制作出了《嘿!你在干嘛呢?》这样一个内容全新的超级品类产品,这一节目融合了VLOG、综艺、宣传等内的多种属性,从立项到上档仅仅用了50个小时,但是却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欢迎,几位主持人在家锻炼、自己烹饪美食、陪长辈聊天游戏、与自己的好友闲谈,一方面为大众示范了在家可以休闲娱乐的模板,同时也让大家在看多了紧张而严肃的新闻和消息时得到了心情上的放松,一定程度上抚慰了大众的情感。这款极具功能性、情感性、社会性、科普性、陪伴性的节目每周上线后都会登上微博热搜,其传播效果非常可观。

从媒介发展格局来看,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意味着主流媒体需要不断探索政府、媒体、公众、市场关系的需要[6]。目前,受众的需求是多元的,因此作品和节目的制作也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要照顾公众在疫情面前的知情权,履行好媒体的基本责任,也要考虑到许多公众现实场景的一些需求,因需而制,因需而变,这样的媒体产品才会有市场,才会有收视。因此,疫情期间的大胆尝试也是“媒介融合”思路从“相加”到“相融”的一种更为深刻的实践。

主流媒体是新闻舆论的引导者,是人民精神力量的凝结剂,是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其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客观真实、把握舆论导向,生产优质信息,维护主流权威是主流媒体的要求与责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介融合的大势之下,本次疫情促使主流媒体新媒体端的报道进行了加速迭代,疫情报道虽然紧急,但是内容的潜能通过新的理念和设计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对全社会抢占舆论制高点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新理念、新平台、新思想、新设计,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相继问世,一大批新颖的节目设计也新鲜出炉,新闻产品也不再仅仅拘泥于保守和陈旧的形式,而是以更符合大家要求和审美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出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验证了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胜林.论主流媒体[J]新闻界,2001(6)

[2]陈玲.紧跟时代变革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论媒体纵深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与智媒传播[J]今传媒,2019(11)

[3]中国共产党贯彻学习习近平“1.25”讲话专题报道

[4]黄文森.风险沟通中网络媒体报道的可信度构建——以人民网H7N9禽流感报道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4(7)

[5]金曙.从慢直播实践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9(1)

[6]董天策.切实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N]重庆日报,201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