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融入幼儿教学实践初探

作者: 刘媚

摘 要:创意开发和利用客家传统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客家地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促进客家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通过在幼儿教育中多个环节融入客家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将客家山歌、童谣、名人故事、方言、建筑文化、美食制作和各类民俗融入幼儿日常教育活动,整合成一套适合幼儿游戏、学习的园本课程,间接扩大了客家文化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客家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9-079-003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尝试利用本地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构建适合本地幼儿发展的课程[1](P16)。目前,客家地区很多幼儿园开始关注和重视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还存在大部分教师对客家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利用客家传统文化资源的意识相对淡薄、整合能力有限、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相应政策支持等诸多问题。

开发利用客家传统文化资源对教师、幼儿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客家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客家地区幼儿园开发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本文作者利用自身长期在幼儿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的资源优势,选取客家文化作为切入点,试图在客家文化与幼儿园课程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的桥梁。

从实践上来看,通过对客家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究,逐步形成客家文化教程资源库,将儿童唱腔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客家名人故事、客家方言、客家建筑文化、客家美食制作和各类客家习俗融入幼儿活动之中,可以整合成一套适合3-6岁孩子游戏、学习并具有传承客家文化的园本课程,让孩子能够从生活中深层次了解客家文化,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此外,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密切合作和深入调研,也加强了课题组教师对客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开发整合幼儿教材的能力。作者主要结合实践、参与观察、文献收集整理及访谈、问卷等手段,在分析梅州市区多家幼儿园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选取客家民俗、童谣、游戏、美食和传统生产农具等内容,与合作教师在幼儿园进行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

一、地方文化与园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继承、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有了文化,课程才得以存在,文化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与此同时,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形态,在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进行选择和重新整合,使人从中受益、得以发展。

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如春雨般滋润着人的成长历程。将适宜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资源领域,一方面能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本质,让幼儿的发展更加自然和美好;另一方面还能让热爱家乡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萌发出浓厚的爱国爱乡的情怀。从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化与课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方面,衍生出了大量文化与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比如王春燕的《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赵海燕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郭玮的《基于蒙古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席静的《蒙古族幼儿园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赵淑芳的《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李颖的《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机制研究》、龚敏的《渝东南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等学术论文,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切入,试图找到文化与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为幼儿园课程实践提供许多行之有效的范本。

总的来看,对于客家教育的现有研究成果不少[2](P9),但更多的是研究者们由各自的兴趣、立场出发对客家教育进行小范围的研究,还远不足以构成一个客家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在许多客家研究专著中,散见着许多对于客家教育传统与现状方面的分析和论述,但这些都未讨论传统客家文化和现代幼儿教育有何关联。显然,如何加强客家文化对幼儿日常生活教育的渗透,使我们的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当前的教育发展,的确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客家文化背景下的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充分融入客家文化资源,既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客家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融合面临着哪些问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可能的出路,通过研究客家地区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的现实情况,为幼儿园课程有机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具体实践提供可能的发展方向。整体上来看,幼儿园日益关注和重视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对客家文化了解不全面、开发利用客家文化资源的意识薄弱、整合能力有限、家长对客家文化了解不深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相应政策支持等问题。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中,如何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客家文化元素,传承客家文化,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不断摸索。

梅州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来源于生活习惯、情感、信仰和建筑等,其中客家文化、山歌、谚语、服装、饮食、集市等,无不凸显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这些是值得深挖的园本课程资源,都是能够促进孩子成长、培养孩子爱家爱国情怀的强大的文化力量。比如,梅州市教育主管部门将《客都梅州》系列乡土教材,发放给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广大师生循环使用。该书虽然将梅州数千年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英才贤达、名胜古迹、建设成就囊括其中,但适合幼儿园的孩子学习与传承客家文化的幼儿读物内容就少之又少。同时,一直也鲜见有关客家文化方面园本课程研究的报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具有幼儿园地域文化特色的“客家文化园本课程的研究”。

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经一千多年的时间,客家人依然保持中国古代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习俗,但一些客家民间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习俗,在当代急剧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过程中,正在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如:部分年轻家长、小朋友不会讲标准的客家方言,古老的客家山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而客家童谣在独生子女中更无人会念、无人会唱。人生在世唔怕穷/最怕睡到日头红/老人言语都说过/早起三朝当日功。这首客家歌谣主旨是教育人们要勤劳,哪怕出生贫穷,只要不懈努力,最终必将成功。而“早起三朝当日功”是说比别人多干三个早上的活,就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一天),将客家地区耳熟能详的话语化作童谣,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客家文化的认识[3](p71)。为弘扬及传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客家人艰苦、勤劳、朴实、进取的精神,我们从幼儿园开始把客家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的各项教学活动中开展,让客家族群的智慧结晶代代相传下去。

二、客家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实践内容

幼儿时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文学启蒙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并从中受到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培养孩子会说爱说本地区的语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客家文化是客家先民及其子孙后代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是客家劳动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流传在客家人中的这些口头文学,即客家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凸显了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展示了客家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及其历史变化。

客家山歌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全用客家方言编唱,具有浓厚的客家语言特色和地方特色,对孩子来说好唱、好念、易记、易传。客家童谣是用客家方言、儿童口吻写的客家歌谣,它富有客家语言特色和地方特色,更富有儿童特色。笑话内容多为对各种人、事、物的嘲讽,形成短小精悍,语言风趣幽默,令孩子感到亲切、有趣、回味无穷。客家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中创作并广泛流行的较为固定的熟语。歇后语是谚语中的别具一格的文学体裁,有些内容跟孩子的生活接近,容易被孩子理解。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园本课程教材“客家文化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山歌飘万里“客”情传万代——幼儿园通过客家山歌对梅州华侨文化的传承发扬研究》、广东省学前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研究课题《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教育的课程研究》、梅江区教育局教育科研课题《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传承客家精神》。同时,我们将活动设计与经验做法融为一体,印制了对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的《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教育的课程研究》和《山歌飘万里“客”情传万代——幼儿园通过客家山歌对梅州华侨文化的传承发扬研究》园本教材两本,录制了儿童唱腔山歌VCD两盘共14首歌曲。

在学期、月、周、日计划中,我们将客家童谣、客家山歌、客家谚语、客家歇后语等内容渗透到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课程目标中,具体实施了12个主题游戏活动:1.世界客都梅州——爱乡教育主题游戏活动;2.春节——辞旧迎新、文明和谐的主题游戏活动;3.清明节——爱国、爱英雄的主题游戏活动;4.植树节——快乐种植主题游戏活动;5.端午节——粽香龙丰园主题游戏活动;6.“六一”节——快乐童年主题游戏活动;7.童心飞扬展现自我——主题文艺游戏活动;8.国庆节——新中国生日快乐主题游戏活动;9.中秋节——团圆亲情游戏活动活动;10.重阳节——敬老尊老、孝亲主题游戏活动;11.龙丰园“丰收节”主题游戏活动;12.“年货一条街”“龙丰圩”主题游戏活动。这些活动被具体分解到幼儿园一日的诸多活动环节中去开展实施,激发幼儿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总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活动内容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积极创设与节日相关的客家文化教学课程,整合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形成系列教材,寻求多个发展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机整合,使不同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以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幼儿又在自身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在开展课题研究中,我们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规划到活动的设计,都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机整合集体、小组、社区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在探索、学习中获得发展。例如:在组织幼儿参与“春游”“秋游”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在郊外的山坡大草坪上进行全园性的客家山歌对唱;客家童谣、客家谚语、歇后语表演等;可以让幼儿品尝客家传统小吃,从而使幼儿更加了解客家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爱乡之情,培养幼儿表现能力等等。

二是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我们大胆挖掘所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充分发挥全体保教人员的智慧潜能,调动各方家长积极性,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积极收集、整理各种有关资料。结合教育目标我们探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向社会、家长展示,得到良好成效。如世界客都——梅州,我们开展爱乡教育主题活动。中秋节,我们开展一系列团圆亲情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尊老、孝亲等主题活动。清明、端午节,开展爱国爱英雄的主题活动。“六一”开展快乐童年主题教育活动。春节、元旦开展辞旧迎新、文明和谐的主题活动。结合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充分让幼儿了解丰富的知识,明白道理,知道客家人勤奋、勇敢、朴素、善良、勤俭、热情、好客。从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品质。通过主题活动,使幼儿知道我们品种多样的客家小吃和特产,了解小吃和特产的来由、制作方法,从而学习客家劳动人民不怕辛劳、心灵手巧的好品质。通过“小导游”“山歌渗透端午节”“美味客家小吃”等综合活动、探索活动、体验活动,充分培养了幼儿操作能力、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发了幼儿想象力、思维能力;充分让幼儿在听听、看看、说说、做做、想想、唱唱、跳跳等活动中体验、感受,并学到了丰富知识,培养了良好生活情趣,各方面品质得到了熏陶。在主题、探索、体验、操作等活动开展的同时,我们在节日庆祝活动时,成功地举行各种形式的“客家山歌、童谣专题汇报演出”活动;我们还通过“家长大会”“家长委员座谈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我们开展课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开展情况,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也让家长共享教研成功的快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