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作者: 张珊珊

摘 要:基于出场学研究范式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环境、发展轨迹之间的联系,以及将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关联,最终呈现新时代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出场学; 新时代;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159-002

在关于国内外学者对出场学范式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成果研究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时空背景,旨在出场学的视阈中考察马克思主义范式研究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逻辑,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所蕴含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其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路径的选择。是思想主体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觉醒。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思想主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发挥思想理性,在解决错误理性的过程中,实事求是,探索规律,才能逐渐走向真理。在唯真、唯实、与时俱进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路中再反思。

一、出场学研究范式的内涵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范式一词给出了相对清晰而且明确的理论阐释。库恩的范式理论指出:前范式科学的建立和形成是在不断的经过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建立起的范式,是在常规科学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的反常和危机的现象,使得原先既有存在的范式权威性发生动摇。在被动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竞争与选择,进而逐渐建立起新的范式,库恩将其称之为科学革命。而在语言学的语境中其含义可以被引申为模式、模型、范例等多重意思去理解。因此,范式的变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简单堆叠,而是在不断的自我更替、自我创新中进行的螺旋式的上升与发展,从本质上说范式是通过在科学的体系框架上所建构的方法论支撑,最终带来常规科学的推陈出新。从这里可以看到范式研究本是应对在研究具体科学中存在的“反常”现象所导致原有科学的瓦解,通过建立新范式以取代旧范式,来针对“反常现象的危机”。[1]范式一词就是出自库恩该理论中,有对库恩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思维方式与发展逻辑的转换。

任平先生首倡的出场学指明:“出场学,是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场过程创新本性的辩证视阈。”[2]它包含出场语境、路径和形态三重意蕴。反观从1848年的幽灵出场,到十月革命幽灵在场,再到苏联巨变幽灵退场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前提背景下,探求出场学研究范式的视阈中,追问和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在中国当代秉持出场。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范式的逻辑重点是:重新出场,不断出场,秉持在场三种形态或者三种外在表达。学习出场学可以明晰:出场学范式研究的任务,要寻求当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史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条件,构造当代世界的历史观,要对中国和世界关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追问。基于出场学研究范式,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样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和与时俱进的语境,探究其中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邃理论:如何在解决中国问题中,更好的引导中国向何处去的发展道路。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语境

马克思指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真正的内容体系,都是基于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逐渐形成起来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道路具体实践中的发展和伟大创造。不同的历史时空,其时代发展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是脱离时代的土壤,脱离具体问题,脱离人民群众,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求相背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等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原先合理的生产关系会逐步落后,阻碍生产力继续向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亦或是变革。这正是新时代的历史时空形态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问题的出场语境。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阈中,对于历史的、具体的、现实人的要求,与之相统一。即解决现实人的三大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场学范式研究的发展也在积极向着新时代目标迈进。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另外,在注重民族性的同时,也积极思考其与世界的关系,更加注重时代化、大众化,在参与时代发展中思想主体积极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具体实践的,能够作为中国特色道路发展不断前进方向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无到有,从学习借鉴苏联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模式到思想主体理论觉醒。其发展历史较短,但成果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学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增多和提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出场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发展创新,呈现一片辉煌景象。基于出场学范式研究考察理论的历史逻辑,发展主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紧跟新时代的时空背景,结合新时期的新内容、新变化、新特点,呈现出新的形态、新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的强大的理论逻辑发展目标,指明了党的新目标、新使命。[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达。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形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长期坚持的又一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指征。[5]对于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解读,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即社会存在物、谋生、占有三个层面作为其中深层次意蕴。其中最高层面的意蕴就是自我实现与自我的最高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不断丰富的和无限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人的需要,蕴含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同样是立足于人民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寻求此中的民族性。切实合理的解决人的三大要求,即物质需要的需求、精神需要的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的需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其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其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三,阶级矛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大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则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自改革开放后,纵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十分令人瞩目的。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中针对矛盾问题的转变,审视是科学而正确的,是从实践出发的基础上,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判断,是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发展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需要自觉走向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标准,进行自我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与丰富的过程。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版本更新与在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支撑。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取得巨大的成果的实践指引。

四、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场路径的在场解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内在理论基础和逻辑观点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解读社会的根本前提。俄国哲学家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是“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7]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是唯物主义方法”。[8]

用唯物史观考察问题的方法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社会整体发展的一般结构和一般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时代潮流,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者和实践者。这是对时代参与者的要求与建设者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历史发展自身是一个在不断继承中,在不断发展中连续的动态过程。割离历史,去看待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非但不客观,同时也是非理性和盲目的。应该说那些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理论与经验。现阶段在新旧矛盾的转换、更替中,是随着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变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达成的。需注意和强调的是事物和社会的质变不是骤变,而是一个量变到局部质变再到整体质变的过程。[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我们由跟着走到自己走,并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发挥主体性,并寻找规律性,在实践过程中围绕人民性,发挥哲学担当精神,体现党领导人民的砥柱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探求规律中依照规律办事。在深化改革中改革规律,完备规律。去积极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事求是中探索规律,发现总结规律。看准时代发展问题,解决时代发展问题。用理性解决非理性问题,用理性解决错误理性。

本题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对出场学范式研究的历史逻辑进行追问,即研究的主线问题进行思考,对于新时代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新出场过程中,其与时俱进、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如何广泛性的结合历史实际问题,并将出场学范式研究的方法论运用于历史发展中的问题,紧紧围绕其中的历史逻辑,探讨主线问题,并发现和总结出其中的时代意义。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出场语境和路径的变化研究、内在的资本逻辑支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就此方向做进一步钻研。

项目名称: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校级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于出场学研究范式的考察。项目编号:2018YXJ687

参考文献:

[1]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56页

[2]任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式——为《实践论》问世80周年而作[J]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3月24日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人,196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5]王香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学习党的十九大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J]党的文献,2017年6月

[6]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

[7]《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谢保成.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考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月

[9]卫兴华,赵海虹.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经济纵横,2018年1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