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问题设置

作者: 黄建法

摘 要:“问题导学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较重要的认知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在认知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物理教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导学法”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解决;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05-001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把这项任务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构思物理问题解决的方案,尝试解决物理问题。“问题导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笔者在初中新课程物理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问题的设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问题导学法”首先强调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清晰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是开展“问题导学法”教学的前提保证。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精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物理情景,提出利于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的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分析、归纳,与学生交换意见、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让问题能在学生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解决。

【案例】以“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为例谈一点做法。

提出问题:“晒衣服,通常将衣服展开,放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

设计意图: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希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能得出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温度、表面积的大小等有关。

然而学生在略作思考之后的回答并没有走向自己预设的轨道。学生1:“为什么要展开?”学生2:“为什么要选择有阳光的地方?”学生3:“为什么要选择通风的地方?”很明显学生的回答很表面,思维的深度不够,缺乏对问题本质的思索,与自己的意图有差距,怎么办?此时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去引导。

继续问学生为什么?追问:“你们能回答为什么吗?”很多学生抢答:“衣服干的快!”继续问:“为什么干的快?”学生一下沉默了,再次暴露出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

把问题继续抛给学生,只是改变方式,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一分钟后,师生共同交流:“衣服干是衣服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干的快意味着衣服中的水分蒸发的快。”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了“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番思考之后,学生猜想:①温度的高低;②表面积的大小;③空气流动的快慢;④阳光下晒;⑤风速。学生的猜想有很多,对猜想进行整合、归纳是必须的,师生共同提炼①④可以合并、③⑤可以合并,最后归纳出三个可供探究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探究,教学顺利展开。

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物理情景,对学生提出相关物理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一再的追问、总结,使学生顺利掌握知识。

二、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渐进性原则

“问题导学”教学法的问题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可创设“小步距”问题,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案例】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进行如下的问题分解:

(1)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试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各相关因素关系可能如何?试猜测。

(3)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试设计实验验证。

(4)在进行音调与各相关因素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5)由本实验可以看到,对多因素的问题,如何控制变量,其基本方法是什么?等等。

在探究过程中,解决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后,把复杂的难题也顺利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发展性原则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要恰当把握问题空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设置的问题宜在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之间。需要他们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使探索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在学习光的折射探索光的折射规律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光的反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光的折射的条件是什么?

(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

(3)光的折射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设想,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能力培养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工作重心应放在课外的全面准备和精心设计上。教师要分析教材以明确教学目标;弄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分析、设计工作。这样,“问题导学法”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研究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改变》,北师大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

[3]何克抗.《创新思维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