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堂审美教学方法微探

作者: 顾宣香

摘 要: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小说审美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巧用引导发问,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还要多予鼓励和赞扬,培养审美创造力。另外,辅以多媒体,丰富审美想象力;利用视频发现美;利用音画感悟美;利用网络创造美。这样让学生在获得语文技能训练和认知教育时,得到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建构和灵魂的唤醒。

关键词:小说审美教学; 审美兴趣; 审美创造力; 审美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13-001

课堂教学是高中小说教学实施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小说审美、鉴赏能力,主要经过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所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小说审美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点进行教学实践。

一、巧用引导发问,激发审美兴趣

鉴赏小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审美主体发现小说的美、体会小说的美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并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在高中小说教学中,审美主体是高中生,语文教师只是一个“导演”,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的审美感受来替代高中生的审美感受,否则,就失去了审美教育的意义。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因兴趣而学,因疑问而主动思索。

袁卫星老师在讲解鲁迅作品《祝福》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分组为“祥林嫂”编写她的人生大事“年谱”,再让学生据此用接力的方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这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事情节的了解状态。当一学生接力到“祥林嫂沦为乞丐”的时候,袁老师打断了她的话,引导她读出小说中描写祥林嫂沦为乞丐之后的片段。学生朗读之后,袁老师又引导其关注鲁迅先生在这段描写中的用词:“分明”和“纯乎”。袁老师在板书了“祥林嫂死了”这五个大字之后,引导学生去思考祥林嫂的死因。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对于社会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上了。这一系列引导和发问的过程看似不着痕迹,其实都是经过了袁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二、多予鼓励和赞扬,培养审美创造力

每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分析和解读小说时,教师应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赞扬。这不仅活跃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会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无论学生的个性解读是否准确,教师都应该对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或因此而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品质给予鼓励。

李镇西老师在讲解老舍先生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提问学生是否喜欢这篇课文,班级里大多数的学生都说喜欢。李镇西老师继续问有没有人不喜欢的时候,一个男孩子勇敢的举起了手。李镇西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喜欢,他说觉得这篇文章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李镇西老师当场表扬了他:“同学们,我个人虽然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这种不听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李镇西老师还郑重提出希望同学们都能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我想,这位受到表扬的男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肯定会努力坚持独立思考。而这独立性不仅仅用于小说学习的课堂,可能也会用到数学课堂、英语课堂、物理课堂上……这位男生被李镇西老师称赞过的优秀品质,很可能会伴随并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美育渗透的结果。

三、辅以多媒体,丰富审美想象力

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不少学校都配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多姿多彩的音频、视频、图片和课件,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等,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电子白板等毫无障碍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些资源与课程整合以后,既可以直接而鲜明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又可以在精神上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或熏陶,加深学生对于小说、作者、创作背景等很多方面的理解,大大弥补了光凭课本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

(1)利用视频发现美。例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对于祥林嫂和她所处的时代,90后的学生实在是觉得太陌生了。如果仅仅着眼于语言层面的分析和鉴赏,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时可以运用电影《祥林嫂》和越剧《祥林嫂》的相关片段来渲染情境。角色形象的表演,再加上音乐、唱词、对白,配以对课文的朗读,学生就能鲜明而真切地体会到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2)利用音画感悟美。心理学告诉人们,对特定的对象而言,调动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的效果好得多。耳听其声,眼观其画,口诵其言,音画组合,动静相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感悟美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学校的多媒体资源正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多媒体是声、光、图等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弥补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经历有限而造成的对课文内容等的感知和理解的不足,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悟其美。如教学沈从文《边城》,可以找来湘西的一些风土人情的图片,并以清婉略带忧伤的民乐作背景音乐。不必老师多费唇舌,学生自然会从中感受到沈从文笔下湘西的自然美、人情美,与作者、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共鸣由此而生。

(3)利用网络创造美。网络的浩如烟海的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让学生预习或自主学习时。例如在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由于作品是外国小说,学生有着某种排斥的心理。那如果让学生搜索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作者及作品的写作风格等内容,然后再结合自己对小说的初读感受,写下读后感。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不仅是在发现美,感悟美,更是在创造美了。网络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能让人足不出户而认识大千世界。像上述专题性的研究学习,如果不借助于网络,让学生实地去考察的话,费时又费力,既不现实,也很难见效果。

当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重点是在“辅”,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地让这些形式冲淡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只是借助这些新鲜多变的形式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就像“糖衣药片”。

以上是笔者对小说课堂审美教学方法的一些拙见,期望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恢复语文教学课堂的生气和活力,使其成为学生审美体验的场所,让学生在获得语文技能训练和认知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陶冶、精神的建构和灵魂的唤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