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准备活动 引导自主探究

作者: 陈惠红

摘 要: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品德课教学的必要前提。本文以“课标”为指导,试以孩子立场为出发点,从捕捉活动生成的“教育点”,开发家长资源的“生长点”,点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三方面做了探究。

关键词:课前准备; 自主探究; 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062-0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基于课程的性质、特征,品德教学活动不能光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应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是品德课教学的必要前提。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及时捕捉活动生成的“教育点”

低年级学生喜欢在较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活动和学习。春、秋游是最受孩子们亲睐的户外体验活动。在游玩过程中,他们解放了双手、解放了双眼、解放了小嘴……没有了老师平日里严厉的目光管住,没有了铁一般的课堂纪律约束,孩子们有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更能表现出本真的一面。作为老师,留心观察,关注活动中的生成因素,捕捉学生感兴趣而有价值的教育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上学期,我校二年级学生前往宝岩生态园秋游。我有意识地带孩子们来到一片空旷的草地。在孩子分组活动时,我随机拍下了他们互相帮助、分享美食、主动清除垃圾等场景,还特意安排了半小时的山道行走体验,捕捉到了因所带食物过多背不动,走不动时同学鼓励安慰的情景。与以往秋游不同的是,孩子们发现了“新大陆”——杉木树干上特别的螳螂,色同树皮,不细看很难发现。他们对螳螂的颜色充满好奇,奔走相告,还拉我去看。见他们饶有兴趣,我便因势利导: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答案?让他们带着问题回家探究。第二天一早,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螳螂也有保护色!有了切身的体验,在上《秋游回味》一课时,孩子们看着“精彩回放”中那一张张真实的秋游图,兴味盎然地讨论、交流,道出了秋游中要互帮互助、注意安全、不攀比、乐于探索等道理。“螳螂知识”的生成,使这次“回味”更具“科学味”,深化了教育主题。

二、善于开发家长资源的“生长点”

“品生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低年级的“品生”教材图多字少,涉及的知识面广,许多教学内容需要师生适当补白,认真搜集与教学主题切合而全面的资料,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活动。低年级孩子的能力有限,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请他们和孩子一起进行课前调查、采访等探究性实践活动,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重阳节的习俗、传说、习俗中的科学道理,一般人都不如对“中秋节”关注和熟悉。我在执教《中秋与重阳》第二课时前设计了“我当小小调查员”的活动,把课上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加以分解,设计了几个指导性问题,根据二年级孩子的表达水平,以填空形式让孩子们记下重阳的时间、别称、习俗,鼓励了解重阳传说和相关诗句,对于实践性、体验性强的探究活动——家里怎么过重阳,则通过“家校通”平台与家长沟通,将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告知家长,并强调不可包办代替。家长很赞成开展这样的“亲子”活动,那积极性出乎我意料,不仅精心安排自家的重阳活动,还拍了照片,甚至做了“美拍”视频和PPT传到我邮箱。课上,真实而生动的教学素材,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孩子们迫切展示自己的课前活动成果,畅谈感受,交流投入,发言热烈。”“学生说得真切,学得主动、快乐……使尊老敬长的美德深植孩子心灵。”这是课后研讨时,听课老师的真实评价。

在课前准备活动中,如此“求助式”的“导学”,充分开发了家长资源,“生长”出有效的教学因素,家长乐意,孩子喜欢,老师轻松,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适时点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尊重儿童,了解儿童,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想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成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有时,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惊喜,只需老师一句引导性的语言,孩子便会欢快活泼地投入到活动中,道德习惯会不留痕迹地在他们的自身生活中建构起来。

一次午间值班,孩子们急着赶来打小报告:“小阳、小肖在校园里捡树叶,捉西瓜虫,还把虫放在树叶里。”班长一行人随后便把两个调皮鬼带了过来。看着小阳委屈而纯真的眼神,我没有批评她,而是耐心问明这么做的原因。“我就是喜欢嘛!”这是孩子的真心话!看着她手里的枯叶,我就想到快教《巧手剪秋天》一课了,索性来个顺水推舟:“孩子们,落叶是秋姑娘给我们带来的礼物。课间休息时,可以去校园里散散步,仔细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捡一些落叶夹在书里。昆虫就放了,实在喜欢,可以观察它的样子,了解它的名字和活动特点,品生课上有用哦!记得别破坏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孩子们得令,像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欢呼着离开了。他们三五成群,在校园里快乐地捡拾秋叶,不时过来汇报:“陈老师,我捡的,漂不漂亮!”“老师,我捡了三张!”“我家小区里很多,还不一样的!”……孩子们热情高涨,短短十分钟的课间,有了不少发现与想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玩中学与思,在玩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打小报告”的孩子其实本身也羡慕或想玩一玩树叶和小虫,碍于“规范”的约束,或怕老师批评而不敢去碰。当得到允许,“兴奋点”被击中,很快自发地参与其中。在后来的“秋色博览会上”,小阳表现特别积极,还带来了事先做的“洋葱头娃娃”,全班同学制作的叶贴画、种子贴画和小橘灯创意十足。

“适合的才是最佳的。”以孩子立场为出发点,在“品生”教学中灵活机动地设计课前准备活动,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学得轻松,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成尚荣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科学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