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作者: 俞玲摘 要: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93-001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愉快的、和谐的感受。
如在教学《冰花》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冰花是真的花吗?”的问题。我不急于指出答案,而是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回答“就是冰做成的真花啊”,马上有学生否决,“冰怎么可能做花,是假花”。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不做任何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现代教育中的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因此,对话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我先出示大海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产生一睹大海的愿望,此时,代入人物情境,“青蛙也想看看大海,要怎样做呢?”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青蛙,你会怎么做呢?”同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辩论,“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青蛙看到大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究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现行的实验教材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象,展示思维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果》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地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小部分有着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
如在《三个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三个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野猪、小袋鼠、小象,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植树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故事。三个小伙伴决定一同上山栽树,但是却都没带工具,当他们发现“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呢?”于是小野猪用自己的硬嘴巴挖出了树坑。接着三个小伙伴又发现“没有口袋运肥料怎么办呢?”于是小袋鼠用自己的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最后,他们又发现“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呢?”小象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用长鼻子吸足了水,给小数浇得湿湿的。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们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