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言教学的“瓶颈”

作者: 王晓燕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问题。笔者以一堂文言课教学为例,反思并确认了中职校文言教学的意义及对培养中职生文化素质的作用,挖掘文字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文言文闪现出现代意识、社会智慧的光彩。

关键词:文言教学; 中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23-001

一、一次失败的文言教学

“老师,我们学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职校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但我从未认真思考过采取什么有效对策,这次学生猛不丁地提出这么个问题,着实让我犯了难。

那是我深感失败的一次语文课——当我终于讲析完一篇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按常规让学生提疑答疑时,却没想到一个平时很喜欢语文的男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忽然感到自己就犹如站在无数支强光灯下炙烤着。学生眼神中有好奇、有好笑、有思索,当然也有不少与这个男孩一样的困惑。男孩的提问一下子触及了我的神经,是啊!如果教和学都不知道为什么,又如何能教好、学好呢?

这堂课之后,我的头脑中总萦绕着那个学生的发问:“我们学文言文有什么用?”眼前经常交替闪现学生们困惑待解的眼神和听完解答后狐疑、黯然甚至带有些不屑的眼神。这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也不断拷问自己:我就是这样教学的吗?因而每当闲遐时,我就反思:到底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什么用呢?今后,他们的工作是否能用得上文言文知识呢?

二、古为今用,喜开“新花”

据此,我开始尝试着在文言文教学中“做文章”。教学《游褒禅山记》时,我首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这段王安石有所遗憾、但不曾抱憾的轶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我读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时,总觉得他话里有话。我说说想法,同学们听听有没有道理——他看似写游山洞,实则是在谈做学问。你们看,游洞时,‘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这分明在说:学问如果平易,那么浅尝辄止的人就众多;学问如果精深,是求之不易的,那么能获得的人就一定会很少。你们同意我的看法吗?”

学生猛不丁听到“奇谈怪论”,有些不以为然的摇着头,有些则狐疑的想听我再“分解”,还有的若有所思的点着头。我心里颇好笑,继续摆“天门阵”。

“你们不信,瞧——文章中说前洞景色平淡无奇,这就是说这是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又说后洞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分明就是说博大精深很有价值的学问嘛!我相信作者一定是话里有话的!”

听了这番分解,学生中有些人开始“恍然大悟”了,还有些虽然茫然,但显然也开始思考了。

趁热打铁,我让大家再读课文,找找有这样“话里有话”的语句,品一品,议一议。若干分钟后,我开始收获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举起了手。

有一名学生说:“我同意老师的观点,作者游前洞实际上就是说他平时学习平易浅的学问,所以文中他只写了一句‘其下平旷’,他觉得根本不值一提;他游后洞是说他在探求精深难懂的学问,所以文中写道‘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用了一个段落写后洞。”另一学生说,“文章第四段虽然说的是游洞的条件,好像也是在说求学的条件。”

我欣喜不已,乘胜追击,“对!你们在学习时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纷纷发言:“我们希望家长给我们高级的学习用品,我还必须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才能看得进去书。”“我到了职业学校就觉得没什么学的了,因为初中时要升学,老师家长一直盯着,不得不学。可现在没什么压力了,就不想学了。这就像进后洞的那些‘怠而欲出者’。”“其实,学得好不好,与外界条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学。这就是王安石说的‘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本来只是三分之一的学生理解并发言的,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分析课文的行列。围绕着求学的制约条件,我又给学生们讲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的关键的确是在于主观认识,客观条件尽管会造成不便,但只要志向高远,意志坚定,都能向既定目标接近。我继续用这张表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写山洞可以与学问对应上,那么它还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对应呢?”于是,在略作小组讨论后,游山洞与解数学题,游山洞与待人接物,游山洞与面对挫折等话题都对应上了。学生们的热情也越发高涨。我意识到这是关键的时刻,于是又诙谐的说,“其实,这王安石游山洞呀,也就像我们学文言文一样嘛!那些大家一看就懂的连环画实在没什么味道,可是古文让我们越学越有收获,越品越有深意,越探越多宝藏噢。我不相信,还会有同学放着这么‘美’的后洞不去游,偏去玩那些个小孩子就能玩的‘前洞’了!”

“哈哈哈……”学生们会心的笑了!至此,我松了口气,这次文言文教学是成功的,因为它“深入人心”。

三、古文不“古”,文言不“老”

这次授课我侧重挖掘该文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知到古文不“古”,文言不“老”。让学生从古文中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生活,古文就不再那么遥远。“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中职语文课标的宗旨。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让教师在“春风化雨”中将语文精深博大的文化内涵“润物无声”的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几千年古典文学的丰富情感,享有古文学对生命性灵的浸润,体悟古文学包含的人性美,令学生怡情悦性,从而在文化滋养中提高个人素质。语文老师应作为时空的对接人,把中华古老文化——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留给他们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情怀——这是现代人面对纷扰世界的必须有的定力;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学习精神——这是现代人合作处事的博大胸怀;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未知无用之用也”的激励意识——这是现代人自尊自立的为人之道;是“以无厚入有间”的运营谋略——这是现代人运筹帷幄的哲学……

这些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蕴含的生命、宇宙意识,经历了岁月考验,闪烁着的光芒。难道这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得益之处吗?诺基亚在中国的CEO科林先生对我们的《孙子兵法》推崇备至,并将其用于商场经营中,获益匪浅;西方不少国家把我们的孔孟之道作为一项课程供学生学习……我们的古文学正被外国人重视、运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又怎能说没有用呢?如果我们的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的这些文化影响,能自如地运用于自己的就业创业、专业发展中,那他一定不仅仅是一名会做工的“人手”,也是有文化的“人才”。试问,这样的人才能不受重用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