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地理中学生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
作者: 成东波一、灾害意识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也是一个多灾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年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如1991年夏,我国东部十多个省份相继受到洪水的侵袭,农田遭淹,民舍倒覆,交通、通讯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600多个亿,至今令人悚目惊心。因此,有效地开展减灾活动的宣传教育,对我国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灾害意识教育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教材的编制一直是依据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进行的,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是乡土地理。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零星的插入一些灾害的基础知识,编制教材没有看到其内容及结构是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利,因而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更无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无法达到“新课标”的理念。
现就四个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初步调查:
调查对象:高三(1)班(地理班) 调查总人数:50人
高三(6)班(非地理班) 调查总人数:50人
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
问题1:你对“灾害”这部分内容感兴趣吗?
A.很感兴趣 B.一般 C.不感兴趣
问题2.平时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有关灾害的知识的?
A.听老师讲 B.看电视 C.上网 D.阅读课外书籍
问题3:你认为现在教材中的灾害内容多吗?
A多 B少 C正好
问题4:你认为灾害教育与日常生活关系怎样?
A关系较大 B无关 C关系不大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问题1:(地理班)22%的同学选择A;59%的同学选择B;19%的同学选择C。
(非地理班)20%的同学选择A;56%的同学选择B;24%的同学选择C。
问题2:(地理班)80%的同学选择A;8%同学选择B;5%的同学选择C;7%的同学选择D。
(非地理班)70%的同学选择A;13%同学选择B;7%的同学选择C;10%的同学选择D。
问题3:(地理班)18%的同学选择A;70%的同学选择B;12%的同学选择C。
(非地理班)20%的同学选择A;60%的同学选择B;20%的同学选择C。
问题4:(地理班)59%的同学选择A;1%的同学选择B;40%的同学选择C。
(非地理班)49%的同学选择A;3%的同学选择B;48%的同学选择C。
经调查统计发现,地理班有22%的学生对“灾害”知识是很感兴趣的,非地理班有20%的学生对“灾害”知识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力度进行“灾害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21世纪的今天,掌握广阔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地理班还是非地理班,多数同学认为现行教材中的灾害知识嫌少,再对比这两个班级,会发现非地理班的学生有20%的认为教材中的“灾害”知识正好,而地理班的却有12%认为少,这之间的差距是由于地理班的学生在头脑中重视地理的程度较非地理班的深。两个班的大多数同学认为灾害教育与日常生活关系较大,但地理班占的比重明显高于非地理班,这主要还是取决于对地理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这份调查,分析出主要原因是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0%的学生是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了解了有关灾害的基础知识,这种传统式的“老师讲,学生听”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突破这个单一的学习方式,就要把学生带入自然,走进乡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灾害问题的探究。
三、灾害意识教育在乡野地理调查中的对策
1.在乡野调查中树立灾害意识
在野外调查中树立灾害意识就要走进自然。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发展历史等就成了最好的灾害教育素材,善于在乡野调查活动中挖掘灾害教育的素材,并通过生活中的生动例子来完成灾害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在乡野调查中创新教学方式
通过调查手段的创新,运用录音、电视、电影、录像、幻灯片、投影、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等,在调查中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为扩展,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灾害教育的效果。
3.组织乡野地理野外考察
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察、调研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人口分布等等一系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情况,分析哪些会引起灾害,并分析比较各个地区产生不同灾害的原因有何不同等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资源利用现状,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自觉地投身到防灾减灾的活动中去。
4.巧妙、形象地运用歌词、民谚、古典、录相、图片、幻灯……
如果巧妙、形象、生动地运用以上诸多形式教学,必将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海河水患”时,教师带领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诵“海河水呀长又长,十年九载闹灾荒,官府治人不治水,千家万户去逃荒”这首流传在海河流域的民谣,然后结合教材,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水患成因,从而激发对灾害的探究。
四、小结
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势在必行。在乡野地理调查中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用实际行动去领悟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自我防护能力,从而更好的去热爱自己的家乡!
参考文献:
[1]陈尔寿,吴履平.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2]王建,邹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选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