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索
作者: 陆晓东摘 要:本文从“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之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出发,阐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索的必要性和怎样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索。
关键词:还给; 自主探索; 有效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95-001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教授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其中,她讲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那怎样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索呢?
一、研究教材,选择合适的探索时机,让学生在思考中自主探索
因为“自主探索”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很多教师的课堂上都能看到“自主探索”。但有了就是好的吗?不合时机的探索只能是花架子。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选择合适的探索时机。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课时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或是直接让学生探索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在这里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比如我先让学生拿出熟悉的三角尺,算一算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反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引出学生探索的动机和探索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调动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或者让学生自学课本看一遍书上介绍的方法和过程,那么学生对于圆的周长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但是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用绳子自己动手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并且进行计算,通过多次的实验来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最后得到计算公式,这样的话,一来可以调动他们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来的话,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再次感知圆的周长的含义,再者,将绳子化曲为直也体现了一种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数据并接近圆周率的话,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鼓励质疑,发挥自主探索的创造性,让学生在验证中自主探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往往就是教学中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教学信息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同时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等方式来解决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的学生,不管答案正确与否,我总巧妙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舞。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学生自主探索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来的,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梯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能不能拼成其他的图形?为什么非要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不一样的行不行?为什么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每当我听到学生的这些质疑声时,总是能为他们叫好,并且让他们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疑问进行不同的自主探索,同时我进行现场指导。在探究三角形和梯形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我惊奇的发现: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当梯形的上底为0时,就变成了三角形,所以这两个图形的计算公式的得来是如此的相似。
四、师生互动,促进自主探索的有效性,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探索
这里的师生互动,不是指师问生答这样单一的互动模式,而是指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因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使得每个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见解与思路广泛交流,增加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能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合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学中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发现或概括规律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时、解决开放性问题时组织师生进行讨论互动,促使学生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学生在自主探索怎样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时,我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摆一摆,问一问他们的想法,同时让小组内的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摆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并且怎样做到有序的排列。在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你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充分交流,提高认识。另外在学生探索出怎样围成长方形花圃及面积最大时,提出问题:“围成的面积是和什么有关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这一问题富有思维含量和讨论的价值,时机正好安排在学生个体经过独立思考,处在“愤”、“悱”迷惑之时,接着开始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和激励作用,掌握好讨论的方向,逐步将讨论活动引向深入,使讨论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灵动生成、有效有序地展开教学进程,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应该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感知教材,力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借助这些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会自主探索。
参考文献:
王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