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理想认识的常识性误区的研究
作者: 单美英摘 要: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很重要,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存在很大常识性的误区。而究其原因恰恰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对理想认识存在常识性误区的这个现象入手,深入研究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对理想的认识; 存在的误区;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51-002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很多大学生明明是有理想的,却声称自己是没有理想的,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大学生对理想的认识存在的几个常见的误区
1.非崇高不足以称理想
在课堂上,当学生被问及你是否有理想时?很多同学都会如此回答:小时候有,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不过现在没有了。现在的我,就想通过期末考试,拿到奖学金,取得好成绩,通过英语四级六级,以后找份好工作,有个好收入,能让自己和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在他们的认识中,只有崇高的志向,比如成为一个大家,大师,才能称之为理想。而贴近现实,更接近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因为太过普通,认为不能称得上自己是有理想的,所以也不觉得自己是有理想。
2.非纯粹不足以称理想
而且在学生当中,还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那就是理想和现实是完全对立的。理想是华而不实,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现在的他们在学习,工作没有着落,没有收入,谈理想太过奢侈。在他们的观念中,理想是超现实存在的东西,是他们要额外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去实现的,所以也有学生表示现在考虑理想,等到哪天有钱的时候,会去考虑追逐理想。
3.非虚无缥缈不足以称理想
很多大学生把虚无缥缈的,永远触碰不到的梦称之为理想。认为理想一定只是存在思想中,飞来飞去,飘来飘去,跟自己现实毫无关系的,才能称之为理想。而当下做的事情,该努力的实事就不能称为理想。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对理想的认识会产生这样的误区,恰恰暴露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较大的误区。
1.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厢情愿的灌输教育宗旨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1.1大学生经济未独立,尚处在需求层次的低端。中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在父母资助下在上大学,最早的经济独立也至少要等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所以谋生计对他们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而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宗旨是要他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至少要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正可谓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
1.2很多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人格不独立,尚不具备仰望星空的能力。中国大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考大学曾是他们读书的唯一目的。如今考上大学,很多学生陷入深深的迷茫中,他们没有奋斗目标,没有学习的动力,自我认识不清,尚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人格也没独立,就这样状态的大学生如何能把他们教育成有崇高追求,有坚定信仰的,心中有大义的合格的接班人。
2.不顾社会现实,一味的追求理想的纯粹性
没有一个人是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的,所以也不可能有特纯粹的理想。理想和现实一定是交织在一起的,理想中有现实,现实中有理想。而当前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理解的误区,认为谈理解就不能谈钱,理想一旦跟钱,物质,利益沾边,那就是庸俗的。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学生不要变成一切向钱看,庸俗的拜金主义。但绝不代表我们要学生成为那视钱财为粪土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3.不尊重学生能力的差异,培养目标一刀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种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学生群体。也就是我们的大学生中,80%仅仅是普通人,他们的一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毕业后找份工作,努力赚钱买房,结婚生子,养家糊口,做着平凡的工作,一生为生计为生存而奔波忙碌着。而只有20%的学生,能力突出,他们走在社会最前列,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坚力量。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总希望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希望每个人都能背起兼济天下的重任。可是如果一个人能力有限,连普通人的生活都过不好,还需国家政府救助的人,谈何兼济天下?
4.不顾理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一味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理想之树能开花结果,先要有一颗理想的种子,然后有充足的阳光空气,肥沃的土壤等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生根发芽,然后开花结果。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总是想方设法把理想的种子灌输到学生的心里,然后通过不停的说教,不停的教育,等待这颗播到学生心里的理想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理想的发展规律的前提恰恰在理想的种子一定是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播放。而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也不过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心中理想的火种,然后予以呵护,培育,引导,通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终结出我们想要的果实。
三、对策研究
1.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1尊重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我们大学生现在依靠父母资助接受着高等教育,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渴望有一天真正的独立,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很想到社会上一展才华,但是内心又对社会有一丝害怕和恐惧。这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状况。所以他们会把谋生,就业,赚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效果,一定要看到这个事实,而且要结合这个实际心理需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1.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我们的大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体制走出来的,十年寒窗只为考大学,但是考上大学之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为什么而学,所以很多人就陷入深深的迷茫期。他们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大学是学生真正自我成长的开始,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读懂自己。
1.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欠缺的。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通过教学谈论,启发学生去重新思考人生的一系列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怎么样活着是有意义的.........
1.4最终成长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人。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不停的思考,最终成长为一个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拥有社会责任担当能力的人。只有人格独立的人,才有仰望星空的能力。
2.尊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的理想,物质精神两平衡
2.1尊重社会现实,允许学生的理想与物质,金钱相关。当今社会,就是生存压力巨大,金钱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赚钱谋生也是每个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第一要务。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找工作时,能有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找份好工作,努力赚钱,多赚钱,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肯定金钱,物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激发学生征服现实,征服社会的渴望,只有这种志向的人,以后才不至于成为啃老族,或是政府救济的对象。
2.2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大格局。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先肯定学生的现实需求,鼓励学生在合法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去努力赚钱,多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同时一定要指出,钱很重要,但人生不是有钱就可以了。我们要树立大格局,大眼界,人生中除了钱之外,一定还有高于金钱至上的精神追求,人格的完善,社会的担当等。
3.尊重学生能力差异,理想信念教育目标要分层
正因为学生群体中同样也适用二八法则,所以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就要分层。正如前文分析到的,80%的学生是普通人,也许一生都为生计而奔波忙碌着。但是普通人的人生不一定就是浑浑噩噩的,普通人的人生也可以精彩,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征服自己,做最好的你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努力勤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而已,养成脚踏实地的好习惯,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20%的能力突出,激发他们的大胸怀,大担当,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心装他人,肩负天下。
4.尊重理想发展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理想,并激发为自己理想而奋斗努力的激情。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这梦可大可小,但一定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的不是人为的把学生的理想分成三六九等,认为崇高志向的就是好的,认为只为生存,谋生计的就是低俗的。而是尊重好呵护好每个学生心中理想的种子,然后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每个学生为梦去追逐的激情。
4.2引导学生把理想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奋斗目标。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说,人的需求层次是有轻重高低之分的。笔者在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我们的大学生需求层次处于低区,为生存担忧,为就业忧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时,就应该着眼于当下,着眼于现实,努力通过每一次考试,为找个好工作筹谋,有个好收入等。理想就是目标,人生目标追求要分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要脚踏实地的走。
4.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崇高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生目标也是要分阶段来实现的,从小到大,从最贴近现实的开始,再到更大的目标;先从现实开始,再到高尚的;先学会对自己负责,再学会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负责;先把自己发展好,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再到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期
[2]赵康太.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认识误区,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2期
[3]魏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学理论,2015(10)
[4]陈家剑,杨孙彪.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柳州师专学报,2015(01)
[5]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百度词条
[6]帕累托的二八法则,百度词条
[7]梁晓声.“理想”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