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体验情境 提高识字效率
作者: 赵国勤摘 要: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阅读、写作都是以识字为基础的,要学好其他课程同样离不开识字。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挖掘助识的艺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营造体验情境,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情境体验; 识字效率; 兴趣; 规律;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6-002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读、写能力的提高,基础是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动爱玩,如果一味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降低识字的效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十足的识字情境体验,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识字教学过程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一、寓教于乐,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1.谜语激趣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兴趣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没有兴趣的识字,无疑是枯燥的,乏味的,更是效率低下的。只有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识字教学中,才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识字的效率。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8》时,在课伊始,自编谜语“有水变干净,有日太阳笑,有虫能飞行,有目能看清。”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张大求知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清、晴、蜻、睛”这4个字的字形和字义,根据谜语有效地区分了形近字。
2.编儿歌、顺口溜导趣
朗朗上口的儿歌和顺口溜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示范编一些儿歌、顺口溜,然后指导学生试着编一编,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开发,学生在这样的识字课堂里会兴趣盎然,情动而辞发。
《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课后的生字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生字都是由熟字组成的合体字。在识记字形时,我示范编了顺口溜“两夕相加是个‘多’,记了一个‘多’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住其他的生字‘松、呢、回、答、伯、爷、托、棵’”。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一些妙记生字的顺口溜从学生的嘴里蹦出来。“大口里面住小口,就是一个回。”“左边一个木,右边一个公,就是松树的松。”“竹字头下住个合就是答。”“用手一托毛都掉了一根。”
再如“破”与“被”,学生常常将这两字的偏旁误写为提土旁和视字旁。如果将其编成顺口溜“皮肤碰到石头就破了,大衣盖在皮肤上当被子。”学生就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两个字。
3.讲故事识趣
最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有一些字可以根据字形特点,编成有趣的小故事,在轻松、愉悦的故事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字形永久地保留在脑中。
例如在识记“繁”字时,自编了一个学生熟悉的书法家怀素的故事。“怀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每’天都读‘文’写字,常常专心致志,连衣服上的带子松了都不知道要‘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的字多如繁星。”故事讲完了,一个完整的“繁”字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更有学生在老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怀素练字非常认真,连衣服的带子掉了都不知道,所以‘繁’下面的‘系’上面的一撇没有的。”通过这个简短的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这个字。
二、遵循规律,让方法引领能力发展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更自主更有效地识字。
1.学会举一反三
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后,在遇到一些与熟字有关联的生字时,可以以熟字带生字,通过生字复习熟字,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既减低学生识字的难度,又增加了他们与熟字见面的机会。
加减拆合识字。在教学《蚕姑娘》一课的生字“换、响、胖、娘、蚕、姑、旧、桑”时,让学生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哪些熟字和这些生字字形相近的,能不能用加加减减拆拆合合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些字,并且也很好地复习了旧知,并有效地区分了形近字、音近字“响”与“向”,“胖”与“伴”,“娘”与“浪”,“换”与“唤”等字。
换偏旁识字。《青蛙看海》一文中有3个生字学生很容易混淆。“渴、喝、歇”在教学时,从“渴”入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渴”字是三点水?在学生知道口渴时因为缺水,要解渴就必须要喝水,从而深入体会“渴”,与水息息相关。然后从“渴”字出发,让学生自己来记“喝、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喝”是口字旁,而“歇”是欠字旁?从而理解口字旁的字一般都与“嘴巴(口)”有关,而体力欠佳时必须要歇息。通过换偏旁的方法,可以以一带几,将形近字在字义上加以区分。
变魔法识字。所谓变魔法识字,就是通过增加一笔或减少一笔,将原来的熟字变成一个新的字。学生对于魔法充满好奇,每个孩子都期待自己也能像哈利波特一样具有神奇的力量。根据孩子这一特点,在教学一些由熟字加一笔或减一笔的生字时,让学生自己来当魔术师,以旧带新。如“日”,增一笔则可带出“目”、“白”、“田”、“甲”、“田”、“由”、“申”等等。
变换位置识字:如“陪”与“部”,“叶”与“古”等。
这些方法源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想象,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学会比较
在学习中,总会出现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教学时,不让学生孤立地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容易混淆的字同时出现,在比较中辨析,在练习中区别。学习“夏”字,可与“复”字相比较,夏天我们要放两个月的暑假,所以“夏”里有两横,学过的知识每天都要复习,所以,“复”中间是个“日”。
再如“末”和“未”,比较“末”字第一横长,第二横短;“未”字第一横短,第二横短。“末”字第二横比第一横短是因为末日到了,也就意味这后面的日子越来越短了;“未”字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是因为未来的时间还很长。经过这样妙趣横生、联系生活实际的比较,学生对字形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三、自主体验,让实践催化高效
生活有多大,语文学习就有多广。识字的主阵地是课堂,识字的大舞台却是在生活中。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走进我们生活的大环境,让学生徜徉在识字的广阔天地中,主动识字、自主识字。
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识字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识字。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识字的热情,引入竞赛机制。哪位同学能最快认识座位表中同学的名字,就做这一组的组长,帮老师收这一组的作业本;谁能最快认识全班同学的名字,就能当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发本子,在竞赛栏里帮同学贴五角星。
在我们学习了一年级上册《练习6》一课后,教师就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布置孩子完成一项购买任务,并且给家里的家用电器、家具张贴汉字标签,孩子自己动手做,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在学习完二年级上册《练习3》后,让学生认一认自己家附近的小区、单位、商店的名字。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鲈乡的美食”,让学生认一认美食的名字,认一认家里厨房里各种调料的名称。“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一认家附近的公交站牌。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识字,将抽象的文字变成有温度,有触感的有形之物,通过活动将枯燥的识字变成有趣的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果。
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营造体验情境,使学生乐意识字,主动识字,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让高效的识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