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积极心理场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

作者: 张青

摘 要:所谓积极心理场,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给对方以积极的心理影响,实现心领神会似的心灵沟通,形成良好循环的一种心理环境。在教研活动中,积极良好的心理场,能强化教研参与者的教研动机,推动其认识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在接受、传递信息时处于思维活跃、神情专注的积极状态之中,从而提高教研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 心理场; 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6)03-084-0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心理场”,同样教研活动也存在“心理场”。消极的“心理场”教师的思维被抑制,教研气氛沉闷,教师心猿意马;积极的“心理场”不仅能消除教师的被动参与心理,活跃教研氛围,而且对教师的思维的碰撞、人际关系的融合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看到这样两个场景:两个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但是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反应却截然相反。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现选择教研场景的片段作一比较:

教研活动(片段)

教研主题:对某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析。

教研主要流程:主持人带领大家回忆某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然后要求教师展开讨论并进行发言。

观察实录:

A场景:当主持人问“谁先来谈谈你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看法”,教师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主持人马上以轮流方式组织大家发言,轮到发言的教师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主持人不时抛出一些问题,引得发言者与主持人和其他老师产生一些互动或争执,当发言中有独特想法的,其他老师还给予掌声,当意见不一时,倾听的老师还会打断话语,马上进行反驳。教研气氛相当热烈。

B场景:当主持人问“谁先来谈谈你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看法”,教研现场鸦雀无声,主持人接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要求老师们回答“你们的想法和我一样吗”,老师们纷纷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无人举手、无人呼应,主持人只好一一点名发言,一老师发言时,其他老师如释重负,顿时放松。主持人说:“大家听好,看他的评析有什么问题?”发言的老师很拘谨,倾听的老师则聚焦找问题。这位老师发言结束后,其他老师开始趋向于揣摩主持人的观点,附和的声音越来越多。教研在安静的气氛中结束。

过程分析:

1.从老师们听到主持人提问后的表现反映了两个场景里的老师对教研活动时发言的一贯态度。A场景的老师比较自信,研讨氛围比较宽松,为能在大家面前发出不同的声音而欢欣鼓舞;B场景的老师不愿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也比较在意自己的话语是否迎合大家的观点,透露出一种不自信,研讨气氛比较沉闷。

2.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和风格不同程度地对活动进程产生导向作用。A场景的主持人在组织过程中重在引导大家各抒己见,善于以提问方式给予教师以启发,引导大家说出不同的想法,给予老师放开来表达的心理暗示,拉近了教师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发言者的紧张情绪,形成一种积极平等的教研氛围;B班场景的主持人以权威者的身份先行发表观点,有意或无意地要求老师是否与她观点一致,使得有想法的老师不愿意轻易发言,而是变揣摩为主,主持人给老师们一种“发言就是为了考验我观点是否和她一致”的心理暗示,这无疑就引导老师说一样的话,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附和别人观点、不用积极思考的心理习惯,教研氛围看似平和、实为无趣。

上述两个活动的主持人均性格温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在组织类似的教研活动中,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A场景的主持人善于缓解教研气氛,调动老师们发言的积极性;B场景的主持人急于达到教研效果,担心老师们的发言不如她的设想,想以个人观点掌控教研进程,反而使教研失去了“研”的价值。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教研活动中也要激发起教师教研的热情。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场,有效发挥它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使得教研更为真实、更为有效,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创建和谐情感氛围,让愉悦的心理场打开心扉

心理相容,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心理协调一致,人际关系和谐。无论主持人是教研员、园长还是普通教师,此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研”者。

1.创建心理相容的和谐的情感氛围是营造良好心理场的前提和基础

要做到心理相容,就要更新教研观念,改变传统“一人说、大家听”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研方式,要实行教研民主,摆正主持人的位置,鼓励教研参与者质疑问难,发表独到见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要消除教师们对教研员或名师的心理芥蒂,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盲目崇拜,二是有意对立。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尊重是温暖心扉的舒心丸。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只有在充满了信任、尊重、民主、平等的教研氛围中参与发言、哪怕是争论,都是愉悦的、轻松的、积极的。有了这种良好的心理场,教研效果显然是令人满意的。

2.教师积极的情绪是营造教研活动良好心理场的催化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阳光。”可见,教师的健康心理,愉悦积极的情感情绪是何等的重要。这也是营造良好心理场的基本要求。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一经形成往往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信号作用。这是因为人的喜怒哀乐总要流于形色,通过各种方式表露出来。比如,笑容满面或愁眉苦脸,和颜悦色或板着面孔……都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当教师们在一起教研时,这种情感的感染就可能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教研心境,进而影响到心理场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以情感情,以情染情,相互优化大家的心境,消除教研的无趣、无奈和无为,为营造良好的教研心理场创造有利条件。

二、培养健康的教研学习心理,让积极的心理场充满教研现场

健康的学习心理及良好的学习心境是营造良好心理场的重要条件。教研也是一种学习。教研中,我们要注意教师健康的教研学习心理。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所作为,他就很难改变自己的处境;反之,如果他信心百倍,勤奋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就不会向困难低头,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良好的教研学习心理场的营造乃至教研的有效性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勒温认为,对于人的心理场来说,团队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他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整体的性质。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队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笔者曾策划、组织过这样一次区域教研活动:利用一次区级教学评优活动,组织业务园长现场观摩,观摩同时,每人从教学效果、提问方式、应答技巧、环节过渡四个方面自选一内容作重点观察与记录,一周后集中进行专题研讨,分成四组围坐一起,相同的教学活动、相同的研讨话题、相同的准备时间,使来自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幼儿园业务园长们在当时的分组教研的态势下,迅速找到了“组织”,即团队,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孤军作战”,心理隔阂马上就消除了,平等的对话也就展开了,大家在一起不在于评价某一活动的“优”与“劣”、“好”与“差”(可能这个活动就出自自己幼儿园老师),而在于倾听与表达“为什么好”、“为什么差”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能拿出当时的案例记录,如场景描述、提问设计、幼儿反应、教师对策等,分析有理有据,交流也就随之顺畅无顾虑了。由此可见,健康的教研学习心理场的营造要做到两点:

第一,教研主题和教研内容要公开有准备。让参与者知道研什么、自己怎么想、可以说什么,“不打无准备的仗”,让教师们有主人翁的意识,消除“听众”心理,精简无谓的教研开场白,使参与者奔着共同的话题、带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投入到教研的对话中去,以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坐在一起教研。教研主持人要努力欣赏、尊重、宽容教研参与者的表现,善于发现“闪光点”,创造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氛围。

第二,教研节奏和教研气氛要和谐有生气。教研参与者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到教研现场,不要因为教学的暂时受挫而唉声叹气,灰心气馁,也不要因某一事情处理不好、迁怒于同事或领导而影响教研的气氛。特别是当研讨意见指向与自己或相关的老师时,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意见发表者也要把握好语言用词,提出让人心服口服的建议,即使有争论、有分歧,但整个氛围是积极的、是凝心聚力的。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好的教师。”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位教育家的至理名言。

“心理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积极的心理场是可以营造的,它是一种对学习、对生活所持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以及善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坚韧意志等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能使人产生主动参与持久参与的热情和力量,对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团队与个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8

[3]廖正峰著.《教师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8

[4]赵国忠主编.《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