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族语语言的演变

作者: 郑克晓

摘 要: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也称为“安南人”或者“唐人”。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坪镇管辖下的澫尾、屋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俗称“京族三岛”)。京语是京族的本民族语言,由于语言接触,使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该语言变化的过程、因素及结果,为我国京族语言的研究作贡献,从而促进中越两国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京语; 语言接触; 因素; 结果

中图分类号:H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37-002

一、京族及族语概况

(一)广西京族概况

在我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浩瀚的北部湾畔、广西防城港下辖(代管)的东兴市(县级),聚居着我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京族。大约16世纪初,京族的祖先从越南涂山(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防市一带)等地迁移来到了北部湾畔的几个小岛定居,并以海为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也称为“安南人”或者“唐人”,1958年,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的特点和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同源。

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坪镇管辖下的澫尾、屋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俗称“京族三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京族共有23283人(广西全区数据,全国数据暂缺),其中东兴市京族有18660人,主要分布于江坪镇和东兴镇,其中江坪镇有14378人,东兴镇有4047人。京族三岛的京族人口最多,为6957人,占三岛人口8622人的80.69%,占东兴市京族人口的37.28%,其余的主要分布在潭吉、江龙、贵明、江平圩、城南社区和东兴街、竹山、东郊、北郊等村或社区。

(二)广西京族语概况

京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京语。京语是京族人内部的主要交际语言,它是一种声调语言,即用声调区别词义。目前,京语尚未最后确定所属语系。在语言划分上,有专家学者认为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但未定语支。

据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得知,京语以音节为语言的自然单位,每个音节都由声、韵、调组成,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京语的声母有28个,韵母有104个,元音分长元音和短元音,韵尾有鼻音和塞音,声调有舒声调和促声调。在语汇方面,有单纯词和合成词,绝大多数固有的单纯词和都是单音词,合成词主要依靠词和词之间的意义和语法关系来构成。京语有一定数量的虚词,虚词的使用和语序一样,在句子中起主要作用。京语中还有不少量词,量词有表示数量和区分事物类别的作用。在语法方面,京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其修饰词组以名词为中心,除数词和量词外,其余修饰成分都放在中心词后面。经笔者(精通越南语)与京族三岛的京族人(当地的著名人士)交谈,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得知,我国京语与越南语基本相同。

京族曾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又叫“字喃”,是13世纪末京族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本民族文字,与汉字一样,主要采用假借、形声、会意等方法来造字。

二、京族语演变过程

京族的祖先很早就与汉族来往密切,因而京语受到汉语的较大影响。过去或者现在,京语都大量地借用了汉语词汇,现代京语词汇中的汉语借词占京语总词量的30%以上。京语借用的汉语词汇,在语法上其特点与汉语大体相同,即是“主-动-宾”型的结构。与汉语不同的是,京语的定语放在其修饰的中心词之后,如“红花”,京语说“花红”;“大雨”,京语说“雨大”。

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京语的使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京语的变化可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前,京族人基本上独居海岛,社会交往范围较窄,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新中国成立后,经围海造田,京族所居的海岛渐渐与大陆相连,京族人的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京族青年一代有的同时使用京语、普通话和粤语三种语言与外界交流,有的则用普通话和粤语,特别是散居在汉族村落的年轻京族子弟,真正懂得并熟练地使用京语进行社会交往的不多。

京族的语音随时间的推移,也在不同程度地发展变化。关于京族的语言、语音发展,1953年、1980年、1981年又分别进行了3次调查。有关专家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对京语的发展进行调查后,认为京语语音随着年代的发展,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数量有很大的差异(见下表)。

京族语音不同年代差异统计表

广西京族由于与当地的汉族人民聚居在一起,由于语言接触,京族语言引起了一些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趋势。如2005年王紹辉先生的《略论广西京族语与汉语及越南语的交流现状》一文写道:广西京族语言半个世纪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京语主体”时期。这是孤岛封闭时期,京族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因此京语形成了族内人相互交流的语言。

二是“京、粤双语”时期。在中国近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京族所居的海岛与大陆渐渐相连,交际范围相对扩大,因而讲起了当地的汉语粤方言。

三是京语、汉语粤方言、汉语普通话并行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国内经贸、旅游和中越边境贸易的开展,使得这三种语言变成了京族人与族人和族外人的交际用语。

进入21世纪后,京族语言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京族语言变化因素

从16世纪初到如今的21世纪,由于语言接触,广西的京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有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而内部因素是京语自身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研究其变化的外部因素:

(一)地理位置

我国的京族主要聚居或者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坪镇管辖下的澫尾、屋头和山心三个行政村(俗称“京族三岛”)和潭吉、江龙、贵明、江平圩、城南社区和东兴街、竹山、东郊、北郊等村或社区。这些地方主要聚居着汉族和一些少数的壮族、瑶族和侗族,因此在平时的交往过程中受到了当地的汉语粤方言和普通话的影响,广西京族人由原来的只说京语变成了说京语、白话和普通话双语或者三语现象,同时也由原来纯粹的京语变成了出现大量的汉语白话、普通话借代词的“汉化京语”。

(二)经济发展

“以渔为主,以粮为辅”是京族最早的生产方式,“做海”成为京族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的影响和需求,京族的经济形势由原来的单一的出海捕捞变为浅海捕捞、边境贸易和旅游开发(据调查了解,如今的京族人只有大概50%的人从事浅海捕捞,其余的人已从事边境贸易和旅游开发等行业)。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客和游客,京语无法完成交流,因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汉语粤方言和普通话也成了他们主要的交际用语。同时,如今面对东盟市场的建成,我国与越南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京语成为了中越两国人民主要的交际用语,因此如今京族语继续使用着,并与汉语粤方言和普通话并存着。

(三)婚姻家庭

族际婚姻对不同语言的接触引起京语的变化也有重要的影响。京族以本族人通婚为主,因居住地与汉族为邻,京族人与汉族人通婚也较为普遍。京族女子嫁到汉族人家庭,则学习汉语,与新的家庭成员以汉语交流。而汉族女子嫁到京族人家庭,则学习京语,与新的家庭成员以京语交流,也有的教会家庭成员汉语,使用汉语交流。

(四)学校教育

据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京族人大部分(主要是青年一代)接受教育。京族地区的学校主要使用汉语文进行教学。如早在1910年前就已办私塾,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创办小学,学校教师用汉语粤方言教汉字,到如今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在学校的使用更加频繁。因此如今大多数京族青年常说普通话或者白话,较少说京族语,甚至有些京族青年不会说京语或者只会听不会说。

(五)民族关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各民族互相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京族生活的地区是一个民族杂居区,除了京族外,还有汉族(汉族人口最多)、壮族、侗族和瑶族共同生活。各民族由于各种交流频繁,为了交流的需求,需要学习使用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的语言——汉语,因此杂居区少数民族的语言容易受到主体民族的影响,京族语也正因这样受到了当地汉语粤方言和汉语普通话的影响。

四、京族语言变化结果

(一)京语变成“汉化京语”

我国的京族聚居的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坪镇)主要使用当地的方言(汉语粤方言),由于日常各种交往,京族人学会了当地的汉语方言,久而久之,京语开始受到了当地方言的影响并慢慢地被汉化。

(二)京语使用程度减少

广西京族语由于语言的接触引起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即为目前使用京族语的程度明显减少。据一份问卷调查资料显示,1.京族人在家庭中二分之一人使用京族语进行日常交流,四分之一人使用白话,也有四分之一人同时使用京族语和白话进行交流;2.京族学生在学校与会说京族语的学生交流时,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使用京族语,四分之一的学生使用白话,只有很小部分学生使用普通话;3.京族学生与会说京族语的学生在校外交流时,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使用京族语,四分之一的学生使用白话,小部分学生使用普通话(韦家朝,韦盛年2003)。

(三)京族语使用的人逐渐减少

随着京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京族语使用范围在逐渐减少。1.现在竹山、江龙、恒望等地的京族,8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讲京族语,但不常用;70岁左右的人可能会听懂一些京语词语;60岁以下的人则完全听不懂京语,只会讲白话;2.现在的京族三岛,一般来说,70岁、80岁以上的老人仍以讲京语为主;50岁、6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兼用京汉两种语言;6-20岁的青少年学生,在家主要讲京语,在学校则主要讲普通话;6岁以下的儿童在家会听懂一些基本的词汇,上学时则学习普通话(王紹辉,2005)。

(四)京族语使用范围减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京族的经济来源由原来的以“浅海捕捞”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浅海捕捞”,“边境贸易”,“旅游开发”等多种经济来源,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客,京族语无法达成交流,因此白话和普通话成为了他们主要的交际用语,而京族语只能在家里交流,甚至有些京族人在家里也习惯使用了白话或者普通话。这样一来,使得京族语的使用范围变得狭窄了好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京族语由于语言接触引起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即使京族语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但是它不会消失,甚至变得愈来愈重要。如今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越南作为中国及广西向东南亚发展经济,技术交流的桥梁。京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京语成为了中越交流、友好合作的民族语言。加上今天我国政策对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保护和支持,使得京族人大力地保护和传承京语和京族的文化,如在京族三岛,开设京语培训班,教授京族青少年京语和文化;每一年京族人举办的“哈节”活动,或者京族的艺术家在全国各地演奏独玄琴(京族特有的乐器)等活动,这样一来京语将仍存生命力。

注释: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5FSS001,京族语与越南语接触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编.京族百年实录,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2

[2]李芳兰.京语研究综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1).139-142

[3]王紹辉.略论广西京族语与汉语及越南语的交流现状[J]东南亚纵横,2005(12).64-68

[4]韦家朝,韦盛年.京族语言使用与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8-142

[5]周庆生.从经济社会看京语使用变化[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2).80-86

[6]黎巧萍.试论京语与汉语双语社会形成的背景及现状,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488-494

[7]韦树关.中国京语的变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18

[8]王连清.京语概况[J]民族语文,1983(1),65-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