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文化标本的认知状况研究
作者: 曾鸣 韩长志
摘 要:文化标本作为近些年新兴标本的一种,与传统实物标本有着巨大差异。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文化标本的认知状况,本研究对西南林业大学诸多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明确大学生对文化标本的商业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文化标本在未来商业开发和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真菌; 文化标本; 认知状况;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Q-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45-003
传统实物标本多以植物、人以及鸟、鱼、昆虫类动物为主,更多的保存在博物馆、大学以及研究所等单位[1],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科普、展览以及科学研究的需要[2]。随着社会的发展,标本这种记录事物发展本质的载体也随着事物的多元化而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的形式。原有传统形式的标本已经不能满足相关领域的发展创新。与传统的实物标本不同,文化标本不仅将实物标本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而且使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更加容易认识标本,同时,以北京香山枫叶为主要代表的植物文化标本、以大理蝴蝶泉蝴蝶、金龟子为主要代表的昆虫文化标本,发挥着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3]。
为了突破标本作为研究、教育、展览的局限性,更为了实现标本在群众中的普及,如今,更多新型标本的出现在逐渐填补标本发展中的漏洞。在此过程中,将标本商业化是实现标本普及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商业化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入又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元素。前期笔者以传统文化标本存在的主要形式为基础,探索了文化标本所具有的商业价值,明确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真菌文化标本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3]。然而,就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的认知而言,尚未见学术报道。因此,本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结合文化标本的基本内容,探索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的认知状况,更加关注真菌文化标本的认知状况,以期为进一步明确真菌文化标本的发展前景、发展形式、商业价值等,为开展文化标本在未来商业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1.研究方法
1.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包括四大方面内容,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调查者对标本的认知情况、调查者对于文化标本利用及商业价值认知情况、调查者对于真菌文化标本认知情况。总共涉及四大类问题31个小问题。
1.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面向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随机发放纸质版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此次问卷投放区间为2015年5月10日——2015年5月19日,共计10天。在投放区间内共投放200份问卷,收回198份问卷,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为98.5%。
2.结果与分析
2.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在195份有效问卷中,调查者中涉及材料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等10个学院,以及材料工程、测绘、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地理科学、电子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艺设计、会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与应用、林学、旅游地产、汽车服务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森林工程、食品科学工程、市场营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木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野生动物保护、园林、园艺、植物保护、资源规划、农学药用植物学、消防工程、环艺设计等34个专业。男女生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集中在20-22岁,所占比例为86.15%,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所占比例为78.97%,还涉及哈尼、壮、彝、白、土家、维吾尔、苗、瑶、普米、藏、怒、满以及傣族等少数民族,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对于后续问卷中文化标本的认知情况,更为我们后续的商业发展调查提供基础研究。
2.2大学生对普通标本及其用途的认知状况
从图1可以看出,仅有6%的受访者对于标本非常了解,大部分(36%了解以及48%的一般)大学生对标本的了解处于适中阶段;同时,图2结果显示,仅有20%的受访者经常接触标本,大部分(71%有时接触标本)大学生对标本的接触处于适中阶段。上述结果反映出,由于受到学科、专业等条件限制,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标本的了解和接触并未达到较高的认知效果,同时,上述结果也反映出对于综合素质较强群体的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具有较为完善的标本馆的情况下,尽管如此,仍有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不了解标本,9%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触过标本,说明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标本知识教育和普及亟待加强。
图1 大学生对于普通标本的了解情况
图2 大学生对于普通标本的接触情况
受访者中关于接触过标本的原因、形式以及意愿内容的调查中,由于兴趣而接触标本的受访者仅为16%,而由于学业原因而接触标本的受访者为36%,其他则兼有兴趣和学业;有近一半的受访者(48%)表示其接触的标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还有近1/4(23%)的受访者表示其接触的标本形式是单一的;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接触标本的过程中,多属于兼有兴趣和学业的原因,或者是说处于主动和被动接触标本的状况,而在标本的认知过程中,大多数是接触了较多形式的标本。
同时,也应看到,在未接触标本的受访者中,对标本不感兴趣的同学所占比例高达50%,表明标本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如何进一步提升标本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对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对于标本的了解和接触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45%的同学则明确表示不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标本,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标本的了解和接触明显缺乏主观能动性,急需高校教育进行引领,更好地促进其主动了解和掌握涉及标本的相关内容。
就标本的用途而言,有关标本的3个用途,有近60%(57%)的受访者认为标本的最常见用途为“研究教学”,1/3的受访者则认为标本用于展览,仅有11%的受访者认为标本可以用于装饰摆设。上述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标本的用途在于教学研究、展览等,而对于标本的装饰、摆设等商业用途并不了解,有待于进一步对标本的此项功能进行宣传和开发利用。
2.3对文化标本及其商业价值的认知状况
就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的认知而言,就对“文化标本”这一概念的认知来看,仅有4%的受访者经常听说,而从未听说过的比例高达53%,其他则是偶尔听说过。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的认知严重缺失,究其原因,大学生对于普通标本认知的缺失以及对于标本相关知识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其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文化标本的认知。
同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些属于文化标本的现实例子作为备选选项,如石凳上的蝴蝶图案、经过塑封的枫叶、庭院里铺地的猴子图案、公园里的恐龙雕像、动植物琥珀手链、甲虫项链、植物卡片/明信片,上述文化标本都是成功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于上述文化标本并不清楚,最高比例为18%的受访者认为“动植物琥珀手链”是文化标本,其次为17%的受访者认为“经过塑封的枫叶”是文化标本,再次为15%的受访者认为“甲虫项链”是文化标本。
就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的商业价值认知情况而言,仅有不到一半(43%)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标本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甚至有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标本没有商业价值,上述结果与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认知缺失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并不清楚文化标本的概念和相关形式,对于文化标本所具有的潜在商业价值没有充分认知,严重制约着文化标本的进一步推广。
就大学生对文化标本商业价值开发难度的认知情况而言,仅有12%的受访者认为容易,而认为非常困难的受访者比例为10%,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文化标本认知情况的缺失并未造成其对于文化标本商业价值开发难度的认知情况的误判,一般而言,文化标本商业价值能够得到成功开发不仅需要雄厚资金作为硬件支持,而且还需要有着敏锐思想的团队作为软件支撑。
2.4大学生对真菌文化标本及商业开发价值的认知状况
2.4.1对真菌及其标本的认知。就大学生对于真菌及其标本的认知状况而言,对真菌完全不知道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12%,而对于真菌文化标本完全不知道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则高达38%。应该指出,尽管有大学生表示对真菌及其标本有所认知,但这种认识明显比较肤浅,发现大部分受访者所认识的真菌仅限于日常所食用或药用的蘑菇属真菌,即具有较大子实体的大型真菌,仅仅只有少数与真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还了解一些其他真菌的知识。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真菌乃至于真菌所形成的标本认知状况不容乐观,作为林业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专业均开设有植物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然而,此次调查结果并未能反映出同学们对真菌相关知识的认识更为具体和全面。
同时,就大学生对于真菌是否具有文化价值的认知状况而言,明确表示对真菌不具备文化价值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仅为8%,而明确表示真菌具备文化价值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则为41%。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真菌文化标本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识别和关注,特别是在现如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于真菌文化标本商业价值如此不敏感,不得不令人惋惜,这也提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对于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等技能培训方面,应该从大学生自身专业方面加大对于知识的挖掘和培训,以期使大学生在专业方面更好地发挥才能。
2.4.2大学生对真菌文化标本所具有的商业价值的认知。真菌文化标本相较于其他以植物、动物为主题的文化标本而言,不仅自身具有微小性特点,也有广大民众接受的过程,因此,还有较多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真菌文化标本的商业价值认知状况调查,可以有助于明确真菌文化标本未来发展趋势,破解真菌文化标本商业开发难题,更好地促进其真正走向寻常百姓家。
就大学生对于真菌文化标本的商业价值认知状况而言,大学生对真菌文化标本的开发及其商业前景的预估,尤以一般所占比例居多,为62%,而有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利用真菌所形成的文化标本并不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当然,也有30%的受访者认为真菌文化标本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上述结果表明,受自身知识面较窄以及对于文化标本商业价值知之甚少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于真菌文化标本的未来商业价值认知状况并不乐观,当然,也说明真菌文化标本由于具有较大的新颖性,大多数受访者由于对其不了解,从而造成对其商业价值开发并不报多大希望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另外,明确表示真菌并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13%,而认为具备开发条件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39%,该结果表明,真菌作为微小微生物,并未获得大多数人们的普遍认可,同时,由于真菌过多的被认为是病原微生物,有较大的致病性,更加限制了人们对于其商业价值的认知。
此外,还应看到,大学生对于真菌商业文化价值的开发意义表现出与上述认知完全不同的状况,仅有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意义,该结果表明,对于真菌商业文化价值的开发不仅要克服其微小性不易观察等缺点,还应对其病原特性进行加以消除,唯有此,才能更好地促进真菌商业文化价值得到有力开发和利用。同时,对于真菌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有近3/4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其形式多样的期待,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真菌文化价值开发的期待,因此,未来对于真菌文化标本商业价值的开发应加大对形式的多样化力度,更好地满足不同层面人群对其的期望。
2.4.3大学生对未来真菌文化标本的关注度情况。就大学生对未来真菌文化标本的关注度而言,仅有1/3的受访者表示会进行关注,而大多数并不会有意识地进行主动关注,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真菌文化标本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同时,也说明真菌文化标本的宣传力度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才能较好地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其后续商业价值。
同时,就未来真菌文化标本商品的购买意愿而言,大多数大学生(72%)表示会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来进行购买,该结果表明人们对真菌文化标本商品本身的内容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关注,而促使其产生购买冲动的主要原因为商品能否符合购买者的心意,是否对其有吸引力。因此,作为新兴的真菌文化标本能否成功推向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其商品形式至关重要,这成为未来真菌文化标本商业价值开发和利用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