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作者: 张培军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生命观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的重视。生命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生命利益密切相关。文章从生命观教育的基础属性出发,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阐述了生命观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针对如何提高生命观教育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 生命观;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49-002

一、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涵及其现状

生命观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唯一性、时限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并且努力去实现该价值。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基于生命之上的,生命构成了活力盎然的世界,创造出人类独有的文明。生命观教育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一项活动,其中,“教育”的前提是“生命”,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遵循生命的规律;而教育的目的是维持生命的健康的延续,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相辅相成,关系紧密。生命观教育不仅指生命的存活性,还包括生命存活的意义、价值,生命观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积极、正确的生命态度,做到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就目前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都能够意识到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起步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如何更好的跟上时代脚步开展生命观教育,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导致大学生出现盲目、不适应的问题,加上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以及学业压力的问题,使近几年来,大学生中自杀、他杀等事件逐渐增多,很多事情令人痛心疾首,如马家爵事件、复旦投毒事件等,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令人唏嘘。归根结底,这是大学生对自身以及他人生命的极端漠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进行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和研究。

二、生命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生命观教育实现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指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状态,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内容。与之相同,生命观教育也需要保持时效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习惯于重灌输、轻启发的教学模式,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对生命观教育来说,亦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其中的养分,以古人对生命的洞察、热爱甚至无奈来正面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面对新型的事件,以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自杀他杀事件来促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因此,生命观教育是思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成长之路上急需学习的内容。生命观教育触及到大学生的内心,通过情感的关怀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态度,进而建立起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

(二)生命观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传播工作,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主、平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我国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蕴含对“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的追求。时代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最初的温饱需求逐渐上升到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政治需求等,人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化。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社会人,对这种人本理念是十分追求和向往的,生命价值的深度关怀则正好迎合了这一点。

(三)生命观教育实现大学生个人内心的成长

生命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高校学生建立起对生命的正确认知态度,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这里既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他人的生命。通过正确对待生命,从而构建起自己的人生信念,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对自己的整个人生而言,也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大学生个人内心的成长需要正确的观念来引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是一个成熟稳定心态的体现,这就是所说的强大的内心世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还不完善,通过生命观教育,能够补充其匮乏的东西,充实内心,可以让其变得更为多彩。如果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就可以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转化成力量,去积极的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三、提高生命观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

(一)转变教育理念

表面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二者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教育工作者应敢于打破常规,实现新型社会的人本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从被尊重中感受到自身的尊严甚至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好地珍惜自己的情感地位和生命健康。

(二)建立研究机制

目前,我国针对中小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研究投入较大,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环节,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开展的场所主要是在大学课堂上,所以,高校也应该承担起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研究工作,构建高校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研究机制势在必行。以生命观教育的重要程度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该独立出一个课题对生命观教育进行单独研究。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根据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努力找出最佳的生命观教育方法。该机制应长期有效存在,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提供坚实的后台保障。笔者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总结出了有关思想和生命观综合教育的一套教育理念,那就是“三健康”“四和谐”,前者指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心理健康,后者指自己内心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

(三)营造文化氛围

学生进入大学,除了要获取专业知识以外,也要在这四年里感悟自己的生命。所以,校园文化非常重要,这种软实力更能促进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幸福的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发展,使受到吸引从而积极参与到大学活动中去,感悟生命的美好,迸发生命的活力。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人文景观要按照科学方法进行布局;提高文化品位。校园文化的高度,决定了大学生的接受度,越是美好的文化,越能够发掘出大学生内心的宝贵品质,激发起他们对生命的珍惜与追求。高校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通过这种正能量感化大学生,洗礼大学生的思想。校园文化要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大学生充满活力,文化氛围就应该与这种活力相结合,既匹配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传达了生命观教育的理念。总之,高校要积极营造健康的生命文化氛围,通过外部环境来感染大学生的思想,从而达到生命观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实践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那么生命观教育也应该在活动中进行。高校的社团组织要活跃起来,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感悟生命的活力与乐趣。大学是一座美丽的象牙塔,之所以人人向往,是因为这里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舞台展示自己,展示自己的青春,也是展示自己的生命。像学生通过篮球比赛认识到生命的活力,通过模特大赛认识到生命的美丽,通过辩论活动认识到生命的勇气等等。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校园活动,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获得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包括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更多的朋友。这些东西都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特别是对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而言,适当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可以大大缓解毕业焦虑症,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大学生的愉悦指数会明显上升,而良好的情绪又会带动学生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五)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互促进

生命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现实中,高校出现的一些悲剧,往往是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比如马加爵因口角而杀死四个同学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的冠以“心理变态”,他对法律的无知和漠视也是他杀人的重要原因;又如高校弑师行为,则是人伦道德观出现了严重问题所致。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法制道德观教育,树立正确“三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法治意识,才能对己、对人做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1]王玉珏.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价值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

[2]李芳,刘彤.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3]田宗远,马露.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生命观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

[4]王晓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及其路径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