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语文课堂,请从尊重做起
作者: 李方顺摘 要:理想语文课堂,要从尊重做起。尊重学生,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文本,要做到走进文本,理性解读;尊重语文教学规律,要做到尊重语文教学传统,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语言进行。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尊重; 学生; 文本;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08-001
一、尊重学生
1.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本属于学生的课堂真的还给学生。听一位老师上《边城》一课,老师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学生没有经过深入阅读,回答起来当然是有困难的。一些学生从教学资料上找出:“反映了‘人情美’、‘人性美’。”教师追问:“哪些地方反映了人情美、人性美,反映了怎样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学生哑口。教师甚是得意,由此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关注小说中的非情节要素”。然后大谈小说中的环境、风俗、人情、题目等非情节要素是如何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的。
《边城》的学习从“非情节要素”切入无疑是合适、巧妙的。但开头关于小说主题的提问,更多的用意无非是要把学生问倒,从而引出自己的宣讲。学生的木讷突出了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无知突出了教师课堂设计的高妙。什么时候教师甘于做绿叶,让学生做红花,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可以真的落到实处了。
2.与学生平等对话
理想的课堂绝不排斥教师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教师决不能手握“话语权”,将自己的观点居高临下地强加给学生。儒家经典《论语》记录的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平等对话。孔夫子在对话中力求营造平等氛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创设了一个轻松、亲切的课堂环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各言其志”,师徒倾心长谈,敞开心扉。西方大教育家苏格拉底对学生实施教育往往让弟子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的深入思考。什么时候教师能够把儿童看成儿童,甚至把自己看成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与学生平等对话,就真的能实现了。
二、尊重文本
1.走进文本
尊重文本,先要走进文本。一节《屈原列传》公开课,教师在利用半节课匆匆上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写作特色的把握后,来了一个“合作探究”环节:“屈原、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然后又来了一个“迁移运用”环节:“请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司马迁、屈原、老舍、苏武、项羽等人中任选一人,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辞。”学生没有对文本深入阅读,这两个环节显然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肤浅地、不太准确地回答,又一次为教师的才情展示搭台,教师尚有文采的颁奖辞果然赢得了学生慷慨的掌声。
李海林老师说:“我曾经有个极端的做法,当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干脆带着学生把这篇课文读三遍。我始终相信,就这样读三遍,一定比我在课堂上言不由衷地讲解要好,至少学生接触了语文本身。”[1]李海林老师的话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
2.理性解读
不尊重文本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对文本的随意解读。如今政治挂帅时代参考答案式的解读已经过去,但科学的文本解读体系尚未建立,一些语文课堂文本解读呈现随意状态。如《石壕吏》探究出老妪身上有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有人就认为具有积极的意义;莫伯桑的《项链》过去认为是揭露小资产阶级的虚荣,现在很多人看到了马蒂尔德诚信的美德,也有人看到了困境磨练意志的道理。
多元解读光有“大胆地假设”是不够的,还必须“小心地求证”,应该有相对确定的标准尺度。蓝药师对《项链》的解读持这样的观点:“虚荣属于人性的普遍弱点,不分哪种社会形态。贪图享乐跟向往美好生活之间的边际本来也不确定。‘欠债还钱’,只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伦理底线,不应上升到道德高度。”他说:“若彻底把文学还原成人学,个人认为,《项链》讲的仅仅是人在无常命运下的脆弱。”[2]从人学、人性的角度解读,无疑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理性视角。
三、尊重语文教学规律
1.尊重语文教学传统
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和语文“人文性”理解的泛化,语文课堂与教学传统渐行渐远。在一所全国有名的示范高中听课,教师投影各组学生提出的阶段,学生那蹩脚的书写刺痛了现场所有语文老师的眼睛,从小学到高中十年苦读,学生整体书写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高年级的阶段;听很多公开课,包括一些文言文公开课,很少有讲字词的了;小组讨论搞得热热闹闹,课堂上却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很多地方的高三语文一年时间就是围绕考点做题、考试、讲题,关于应试技巧,每个语文老师都能讲出三招两式来……忽视对语文教学传统的继承,缺乏对我们民族语言规律的研究,造成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困境。多听、多看、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永远不能丢弃的法宝。
2.在语言的丛林间穿行
关于语文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语文课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语言进行。语文课应通过品味语言表达的美,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文实践,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人文性应该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不着痕迹的呈现。黄厚江老师对语文课的表述为:“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3]可谓切中肯綮。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海林.教学碎语[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11)
[2]蓝药师.超越项链[N]羊城晚报,2010年5月2日
[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