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探究·亲自体验

作者: 梁华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三心”和“二意”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需要“好奇心”,观察科学实验要“细心”,尝试科学探究要有“耐心”,要理解生活中科学的“真意”,要发掘科学对生活的“深意”等。

关键词:科学素养; 培养; 好奇心; 细心; 耐心; 真意; 深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1-0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备的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他早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意识。下面,我结合个人的科学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如何借助“三心”和“二意”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科学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尝试解决。这样,就可以保持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兴趣。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老师要呵护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通过科学教育,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原动力。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呢?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我根据不同课型,采用“好奇心”引导、游戏引入、问题情景、实践体验等方法来激趣。比如《我们吃什么》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把无色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再让每个同学在桌子上摆饭粒……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说,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产生了层层疑问,探求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亦随之产生了。这时,教师步步引导,便进入了“吃什么”的教学天地中了。

科学知识每每是在“好奇心”中被发现的。教学《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磁铁性质,我把学生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第一实验小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铜片、铝片、塑料片;另一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铜片、铝片、塑料片、小木头、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条等。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一组选择的材料中,具体的同类(铁制)材料只有一块铁片,无法从同一类的材料中找到“磁铁能吸铁”这一规律;第二组选择的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学性。两组学生在实验中对对方的实验均产生了疑问,这时,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鉴别,最后才明白,磁铁能吸的只有“铁”这种材料。

二、尝试探究科学“奥秘”

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按常规的教学思路,或许会选取几种动植物,指导学生认识、了解它们的特点。但是,我认为更好的教法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周围动植物,进而独立思考、提问、总结,最终意识到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要义。科学知识每每在持续的耐心中呈现。学生在进行电路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分析、耐心查找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等。然后,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再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对待“失败”,学生会有深刻的科学体验和新的发现。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耐心查找、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科学实验成为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良机。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科学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小学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去发掘科学在生活中的奥秘。经历就是人生,科学教育是学生人生经历的一部分。科学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背一个个定理,记一个个结论,而是要让学生有一段研究科学的经历。

三、亲身体验科学“真意”

科学来源于生活,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学“液体的轻重浮力大小”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清水重还是盐水重。学生都说盐水重,然后我拿出天平让学生称,结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这样的结果与学生原来的猜测发生了矛盾,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再观察和再思考。当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学生们猜测是油的浮力最大。在“猜测”的基础上,我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烧杯中,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又发生了冲突:为什么看起来成黏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学生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的结论。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很专注,同时也明白了一些看似简单的现象仅凭生活经验来推测是不行的,需要科学的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的“真意”。

科学的“真意”要用生活体味与验证。在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之前,我先让孩子们在放学路上感受“你所听到的声音”是怎样的奇妙。具体教学时,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听过哪些声音?”课堂上,学生们回答了路上遇到的奇妙后,我放录音:“请大家听一些有趣的声音,你能辨别出来么?”录音传出的是牛的哞哞声、马的吼叫声、列车的汽笛声、飞机的轰鸣声……之后,才提出现场问题:“这些声音,你觉得哪些非常好听?哪些不好听?”在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来研究一下。”由于有了课前的丰富体验与感受,这节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有了亲自体验的教学铺垫,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沃泽曼.《新小学科学教育》,译林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