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领 尊重主体 评价激励
作者: 汤建华摘 要:科学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命运和个人生活质量,而小学又是科学启蒙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科学教育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导引,结合笔者多年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激发学生兴趣,坚持学生学习主体,采用激励导向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生主体; 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71-001
小学科学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启蒙,也是科学人才的摇篮,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将对学生个人科学能力的发展和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主张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习惯和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终身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笔者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坚持学生学习主体,采用激励导向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以观察为载体,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他学习的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情境,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养成的奠基期,虽然小学生对科学有着天生的兴趣,但是小学生的这种兴趣是很不稳定的,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激发和保护好小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事实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在儿童时代萌发了对科学的兴趣,而最终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的。科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然后转化为科学兴趣。例如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养蚕活动时,因为从蚕的出生到结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于是让学生白天把蚕带到学校里来,一起给它们喂桑叶,一起观察,放学再由学生带回家照顾,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蚕宝宝的成长与蜕变,让科学观察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处处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课堂。这样,既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过程,又能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能在实验中将知识转化为科学技能,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以实验为契机,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科学实验主要是在科学观察、实践中进行,必须由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探究,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科学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学《不一样的连接》一课的实验活动时,我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连接电路图,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和进行实验。活动中,学生们个个都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的才能从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专心的研究发现,一张张连接电路图接二连三的出来了,最多的电路图上画上了七个小灯泡,三个开关,既有并联连接,也有串联连接,而且都能操作,让灯泡发光。这种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中要充分设计好科学活动,组织引导好探究过程,信任和尊重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以激励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也不一定是那些所谓的“优等生”的专利,只要老师好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再“差”的学生也能创造出自己的辉煌。小学科学教育评价非常重要,一旦评价失效,就很难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而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科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活动始终拥有愉悦的心境,同时根据小学生好胜爱表扬的心理特征,我们应主要采用科学多元的激励性过程评价。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是评价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以必须做个有心人,在平时不断有意识的进行过程评价,积累各类学生的评价凭据,让学生在平时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努力追赶;同时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比如学生的科学学习日记、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对学生的访谈时的行为观察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当然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也很重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包容他人,不断成长,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观察与评价、家长评价等等。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避免终结性评价,让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评价中激发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从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科学教育是一种隐性的素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采用激励性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小学生在不断引导和鼓励中爱上科学,并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从而真正形成稳定的科学素养,也必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顾长明.连云港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调研[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9
[2]陆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科学探究的再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