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徐云芳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改以来,对话教学越来越备受关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一、唤醒教师与文本在对话中的情感;二、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三、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四、注重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营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对话;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20-002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实行课改以来,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着注重进行对话教学,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后经不断琢磨研究,也逐渐摸出一些规律。现以自己体会与同仁相互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唤醒教师与文本在对话中的情感
合格的教师应该首先是一个独立思考的阅读者。歌德说的好:“有三种读者,一种是无判断地欣赏,第二种是无欣赏的判断,中间一种是欣赏着判断,判断着欣赏。”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先是一个合格的欣赏者,是一个能主动思索问题且善于思考问题的读者,才有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解读文本的能力,即使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师阅读文本,并不是按照“教参”去阅读,也不是仅仅为了研究文本的知识点,而是凭教师的阅读个性和经验积累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从“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的角度,为满足师生对话需要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对语文教师来说,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苏教版九年级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因感慨茅屋被秋风吹破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其中有一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恶卧”一词教参解释为“睡相不好”。可见此处把“恶卧”中的“恶”读为“è”,作“不好”义讲。联系前后文,“恶”此处读音为“wù”也是可以的,取义为“讨厌”、“不喜欢”。“恶卧”即为“讨厌睡卧”。联系它的前句“布衾多年冷似铁”,这两句实际是因果关系。正因棉被多年不曾拆洗而变得像铁一样冷,所以才出现娇儿讨厌睡卧在里面,以致把被里子蹬破的结果。或许这样解读作者写作时的想法是切合的,然而基于我们的生活(杜甫写这篇文章时,或许并没考虑),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因此对于教材的阅读应当是个性化的阅读与理解,这不是指教师特有的情感和特有的方法,而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理解。要读出文本的精神与魅力,要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决不是一本教参“统帅全局”。
二、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文本是“话本”,是对话之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说到底,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纪尚小,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笔者曾见过不少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认真调查,细细研究,才知在这种学生阅读大跃进繁荣现象的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培养起来呢?
学生与文章对话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变色龙》一文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奥楚蔑洛夫变来变去的特点,特地强调他的性格特征:见风使舵、媚上压下。这正好印证了“变色龙”的特点。文中的变色龙就是指警官奥楚蔑洛夫。没想到讲台下发出一个清脆而慢条斯理的声音:“变色龙好像不单单指奥楚蔑洛夫。”老师循声看去,一个平时调皮的男生在和老师对视着。老师顿时语调高昂:“听好,变色龙就是指警官奥楚蔑洛夫。”事实上,这个学生讲的话很有道理。文中不止奥楚蔑洛夫在变来变去,赫留金和围观的人也在变。赫留金开头故作可怜,伤了手一个礼拜不能干活;后来骂那个人独眼鬼,又搬出当宪兵的哥哥做靠山;最后赫留金再也没有争辩的理由,再也没出现过。围观的人开头强烈肯定要捉住狗,说“别放走它!”可是后来知道是将军家的狗后,就指责赫留金的荒唐无聊,最后他们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只不过没有重点强调罢了。既然学生“生成”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顺水推舟:“那么还有哪些人也在变呢?从文中找找,看看他们的前后变化。”此刻学生们开始讨论,学生走进文本找到赫留金、周围的看客的变化,无疑这些人均是变色龙。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
三、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喜好锐减。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使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新问题,在讨论、辩论、质疑等对话过程中,增强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而对话教学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巧妙抓准对话契机。
教师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维,抓准点拨契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位老师教学《社戏》末段时,学生不禁产生疑问:看戏时觉得乏味,煮豆时没任何配料,这与结尾不是矛盾吗?这时老师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看社戏”的精彩描写,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以往所经历的类似画面,学生在回味、在交流,从满脸兴奋的表情,你还能说学生这不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吗?
适时做出恰当的对话评价。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言说”丧失,出现“倾听”乃至“失语”,这实际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对话教学并不是让教师们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思维结论的责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只有这样,对话交谈才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才是真实的。作为教师,因其生活阅历、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远远高于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有一定的判断、辨析能力。而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诸如出现《背影》中父亲爬过站台栏杆是违反交通规则,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其亲情不值得赞赏的看法。又如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吗?一错再错是否要宽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出中肯的评价,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对学生辞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积极给予指正,让学生的语言不知不觉美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必须克服“远视”和“近视”的毛病,而代之以平视和环视的胸襟,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得语文课堂不只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精神对话的乐园。薪火代代相传,贯古今,串未来,我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之乎者也”,不只是“满分作文”,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高贵博大的仁爱精神。
四、注重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营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以文本为中介的一种主体间多重对话。为了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有效进行,我们不妨在对话前采用教师与学生一起备课的方式,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各自的问题,再从中筛选出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又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对话的话题。这样可以避免课堂对话冷场的尴尬,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在学生独特体验和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热情地参与其中,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精神倦怠时给予激励,在思维困惑时给予点拨,在理解偏差处给予纠正,在见解精彩处给予赞赏。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学生在进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时,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收集不同意见以供全班讨论。在学生面向全班展示时,教师仔细倾听,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同时也把学生的展示进行引导,逐步引入佳境,推向高潮。
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能使我们的课堂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常态,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