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可促生物教学成果的升华
作者: 戴渝洋摘 要:生物学史不仅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创新史。对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优势。在生物学的发展中,许多原理和规律的发现都是专业的前辈们不断创新的成果。所以,让我们感受和体验前辈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也是可以正确的接受科学方法,科学模式的教育,激发我们创新意识,开拓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发展; 设计; 创新能力; 开拓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039-001
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和时间,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载体,着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知识、技能双丰收的目标。以下几点是就个人而言,针对培养促使生物教学成果升华的认识。
一、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锻炼而成的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贯穿在教学课堂中。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发其认识的冲动,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同时创新潜能也是需要我们开发和培养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认真研究学生群体特点及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及创造力要素的特点,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热忱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既要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注重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既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现代教育观念。改变高分、听话就是好学生,成绩低就是差生的传统观念。承认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性,每位学生都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二、设计问题环境,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开拓思维
思维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和收集学生中的“矛盾”和问题,活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
设计好问题。设计的问题首先要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问题解决不了,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就好比:蹦、蹦、蹦,就能得到。这样才能有效的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诱导学生的疑问,发展求异思维。
三、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求异思维,鼓励创新方案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必须要跟老师的步骤统一,要跟书本上的一样,才能算是符合要求,同时也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如:DNA模型制作的实验改为家庭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就地取材,符合科学性、直观性、取材方便、限定在一周时间交作业,可独立完成,也可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生们积极踊跃投入到模型制作过程中,收到预期效果。
英国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因为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感性材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学到探索自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态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四、开设讨论组,给学生自主性,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
西方教育的精华是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置专门讨论组,请一些有权威的人士来讲解,有主题,很随意,同时设有学生提问时间,气氛很好。并且演讲人和学生有直接的交流,能开拓人的思维模式,激发人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据材料显示,我国在上海等地区针对高中开设的研究课堂。2001年沈阳第四中学生物学科开设了研究性课程,主要是以社会问题为主体,让学生们自组队伍、自选课题、独立调查、完成论文。教师只是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五、分析综合,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再一起分析以下几种情况:(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明确生物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和物质循环过程,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对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归纳,建立新的知识网,进而使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一个人的思维和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要发展,就应保持一个正常的思维,在此基础上,还应再“深造他的思维”,让他的思维中强化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他在做一件事时更专注、思路更清晰。用一句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学生理顺了各种关系,成功就在脚下,在不远的前方。
综上所述,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是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学生更好、更容易的理解,并可以从有疑问到无疑问;学生的自主性,是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在学习中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自我,分析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龚发生.浅谈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孝感教育》,2012/4/20
[2]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00/1-2/29
[3]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1
[4]瞿豪亮.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考试》,2014.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