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类高职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作者: 任永辉摘 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类高职院,一定要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建设类高职院; 校园文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32-0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建设类高职院,一定要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从其内部结构来讲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校园物质文化,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制度文化,第三个层次是校园行为文化,第四个层次是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为深刻、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情操和价值取向,也最能在学生心灵刻下印痕,让学生有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使置身于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达到提升人生境界的效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环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实现德育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师生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能够发挥环境熏陶、文化体验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而且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深入推进建设类高职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作用,教育学生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增长知识,以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超前认识,并通过文化活动矫正不正常的行为,融洽人际关系;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培养和提高,注意满足学生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积极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准确把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始终坚持弘扬“真心求学,实意做事”的校风
“真心求学”,“实意做事”是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期读书笔记里的两句话,我们择此为校风用语,其意义非常深远。“真心求学,实意做事”的校风,既能体现我院地处湘潭办学、传承和发扬伟人思想的理念,又能通过青年毛泽东的敢为人先、积极奋进来教育引导全院师生,凝聚了我院办学理念、师生工作风格、道德要求和生活态度诸方面的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学院的整体价值取向,对治学、做事、为人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在适用对象上具有广泛的针对性、现实性、长远性和实践性,既可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可规范教职员工的思想行为;既体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也体现了建设诚信团队的要求;既对受众具有即时教育意义,也对受众具有恒久教化意义;既能作为群体风尚,也能作为个人的座右铭。
“真心求学,实意做事”传承了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吃苦耐劳、注重细节,勤于思考、锲而不舍,立足实践、刻苦钻研,敬业创新、精益求精”的鲁班精神的科学内涵,凝练了湖南建院勇创一流、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与励精图治、坚忍不拔的顽强品性,彰显了湖南建院人追求卓越、创造辉煌的豪迈气概和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良好的校风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经过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努力共同培育,并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每一位师生员工都要做好践行校风的主体,强化责任意识,关心学校发展,以每人一点一滴的行动培育和维护良好的校风,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育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2.始终坚持倡导“弘德精业,正己立人”的教风
师风是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6个部分,目的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确定“弘德精业,正己立人”作为教风用语,其意义在于:师德水准关乎办学成败,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完备的人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授课答疑前必须精心准备,授课答疑时必须用心讲解,授课答疑后必须细心回思,以教学工作为主业,力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每一位教师都要从严要求自己,恪守师德规范,为人师表,以身垂范,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师德师风不仅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并重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资格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努力建设一支品格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在全校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
3.始终坚持树立“尚学尚能,成人成才”的学风
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社会声誉的重要因素。
“尚学尚能,成人成才”的学风,强调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每一位学生都要自觉学习,善于学习,有效学习;学生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树立理想,明确志向,勤奋学习,刻苦磨砺,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教师来讲,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严治教,严格考勤检查和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育学生更好地做人,帮助学生成长。
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才意识。要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态度,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通过主题班会、师生座谈会、校友座谈会等不同途径,对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养成上来。如针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
三、不断创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途径
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学院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围绕“培养当代鲁班传人”这一核心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以培育核心价值观、积淀学校精神为核心,推进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和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
2.弘扬鲁班精神,建设基于凝心聚力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为深刻、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情操和价值取向。建设类高职院要大力弘扬以“吃苦耐劳、注重细节,勤于思考、锲而不舍,立足实践、刻苦钻研,敬业创新、精益求精”为主要内涵的鲁班精神,传承和丰富具有行业特色、反映办学传统、体现精神风貌的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读建筑书、明建筑业、想建筑事、做建筑人,争做当代鲁班传人。
3.体现行业特色,建设基于熏陶体验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心态,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奠定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建设类高职院在校园规划、场馆建设和景观建设中充分体现建筑行业特色,营造文化气息浓郁、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主题鲜明、文化特色突出的校园物质文化,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都在无声地“说话”,时刻激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4.引入质量标准,建设基于自觉约束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对于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类高职院要引入建工企业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构建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把规章制度这种“外在文化”内化为师生的“内在文化”,用制度文化引导、激发全体师生的潜能和激情,培育大家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实现由他律约束向自觉约束的转变升华,培养师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转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抗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行为能力。
5.推进文化融合,建设基于诚信敬业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集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师生文化素质、师生的精神面貌等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建设类高职院要推进建筑产业文化进校园,工业文化进教材,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开展《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和工作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做到刻苦钻研、务实求新,在工作上做到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在技术上做到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树立建筑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修筑经得起时间和灾害考验的精品建筑。
综上所述,学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推进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维护学校和谐稳定、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4C0206
参考文献:
[1]易玄明,任永辉.着力打造文化建院,培育当代鲁班传人[N]湖南日报.2012-12-14
[2]余祖光.产业文化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下)[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