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初中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作者: 顾莲

摘要: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将就如何开发并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语用能力;归类品析;语言形式;写作“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3315(2015)06-007-002

叶圣陶说过:“教材就是例子。”新课标语文教材的入选范文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将就如何开发并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通过对教材的“归类品析”,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

所谓“归类品析”,就是从一篇文章或若干篇文章中撷取同类材料,再将这些同类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从而切实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一文,我们可以围绕“饥饿”一词进行归类品析。

1.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常常弯下腰,摘下沼泽地上那种灰白色的浆果,把它们放到嘴里,嚼几口,然后吞下去。

2.他扭伤的脚腕子已经僵了,他比以前跛得更明显,但是,比起肚子里的痛苦,脚疼就算不了什么。饥饿的疼痛是剧烈的,它一阵一阵地发作,好像在啃着他的胃,疼得他不能把思想集中在去狄斯河必经的路线上。

3.他丢开包袱,爬到灯芯草丛里,像牛似的大吃大嚼起来。他还试图在小水坑里找青蛙,或者用指甲挖土找小虫,虽然他也知道,在这么远的北方,是既没有青蛙也没有小虫的。

4.雨已经停了。刀绞一样的饥饿感觉也消失了,他已经丧失了想吃食物的感觉。

5.虽然饿的痛苦已经不再那么敏锐,但他却感到了虚弱……他觉得他的舌头很大,很干燥,含在嘴里发苦。

6.他蹲在苔藓地上,嘴里衔着一根骨头,吮吸着仍然使骨头微微泛红的残余生命。

7.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正因为生命不肯死,他才仍然要吃沼泽地上的浆果和鲦鱼……

这些句子散落在文中,但当我们把它们找出来进行归类品析,就能发现这些句子虽然都是在写饥饿,但作者描写饥饿的感觉是有层次的,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是不同的。从“饿得吞食没有养分的浆果”,到“丧失想吃食物的感觉而感到虚弱,舌头发苦”,到最后“胃和神经都睡着了”,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绝境中不断加深的饥饿感,直至精神上的麻木。同时,作者表现的手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既有直接描写饥饿的疼痛,也有用脚疼来进行衬托;既有比喻的生动刻画,又有细节上的真实描摹,还有从第三视角进行的议论。针对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式训练”。让学生模仿课文描写饥饿的手法,写一写恐惧、兴奋、紧张等感觉。

这样的归类还有很多,如《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花的美句;《登上地球之巅》中描写景物(反映天色的变化)的语句;《伟人细胞》中关于学生会主席拒绝贾里播放运动会进行曲的要求时,对“拒绝”的描写等等。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合以后的归类品析,就能避免语言积累时的盲目无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从而实现读写的互相促进。

二、通过对典型语言形式的学习,优化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形式单调,缺少条理。我们与其进行无用的抱怨指责,不如积极地想一些办法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事实上,教材中就有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源,譬如一些典型的句式、句群、段式结构等。

1.学习教材中丰富的句式表达

1.1特殊句式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若能学用这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进行表达,不仅表达的内容丰富了,还可以训练表达的有条理、有重点和有详略。这样的特殊句式还有很多,如《十八岁的际遇》一文中,第七自然段的“自从……北大就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排比句式,一句一景,有实有虚。这样的排比句式对于学生表达内容的丰富,语言形式的多样都是非常值得模仿的。

1.2句群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茅盾《白杨礼赞》

这一组反问句可谓气势如虹,酣畅淋漓。既有肯定反问句,又有否定反问句。句子之间又呈现出层层递进之美,学生若能学用,首先可以直接作用于托物抒情/言志类的文章。

2.学习教材中有条理的表达。

例如《往事依依》的第5自然段,作者回忆了自己的两位国文老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刻画这两位国文老师时所采用的段式结构是有共性特点的。首先是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为下文的刻画创设一种情境。然后着重描写人物的一个细节,第一个老师是那左右摇晃的身子,第二个老师是那注满情思的眼睛。接着作者用议论、抒情,从侧面烘托,意在突出人物细节对“我们”的影响。最后,再回扣两个典型细节,收束全段。这样的结构,对于学生写作记叙文进行画面描写是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的。如果我们平时教学中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分析和发现,帮助学生多进行这样的积累,必然能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通过对教材“写作生长点”的挖掘,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模仿只是学习的手段,而非目的。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语用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在阅读中真正读出了“自己”,也就是说,他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了自然的甚至强烈的共鸣,就必然会生发一种倾吐的欲望和冲动,教师应适时提供机会让其尽情宣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生长点,也就是以教材中的某一写作点为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写作。

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小说《窗》,学生初读时就会产生许多“问号”,特别是结尾处那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学生的“问号”就更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会忏悔吗?会痛苦吗?首先,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问号”构成了行文的一波三折,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然后,把它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把中断的线连起来,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微型作文中“空白”艺术造成的效果是一般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写的作文中挑选一篇进行修改,并明确不是缩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改,而是要在六百字左右的文字中设置必要的空白点,以突出波折。这样,就把训练的点连成了线。续写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享受了创作的快乐,而紧接着的修改训练则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学习、运用了“留白”的手法。

这样的写作可以有理有据、相对集中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穿透力、雄辩力。而这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中当借助课文所作的写作技巧的图解完毕后,要求进行立竿见影,机械模仿的迁移性作文训练,完全是两回事。这才是“以读促写”,是真实的阅读与写作,它对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切实有效的。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予,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我们要善于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语文教材的价值。教师应将语言教学融于课堂的整体教学之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形成语感、增加积累、学会运用,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