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自主 愉悦
作者: 沈峥嵘摘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老师去引导、培养和挖掘,而这又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作为我们信息技术一线教师,需要经常去反思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引导;培养;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54-001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课。在课堂上,我们一直都憧憬着学生会学、学生有着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美好情景,但在实际的课堂上,总是放心不下让学生去尝试自主学习,怕学生学不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度,甚至有时还会责怪学生愚笨。几节课下来,发现效果似乎还没有原来的好。于是,又只好回归到传统的教师示范演示、学生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
一、旧知架桥,自然步入自主探究的营地
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颇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到达目的地的路。如果一下子把他们甩到从未去过的荒郊野外作为起点,非但不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反而会让他们因不知所措而却步。这时,适度的熟悉感能稳定学生情绪,找准学生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让旧知搭起一座通向新知的桥梁,则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步入自主探究的营地。
在《珍品收藏》这一课导入时,想到学生上节课刚学过网络搜索这一知识点,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正好可以成为我的教学切入点。于是,上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作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利用“网际大搜索”所学的知识,找到相应的网站,在这网站上,有海量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话音刚落,学生的手指马上在键盘上舞动。在旧知的牵引下,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相应的网站,我瞅准时机抛出问题“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下次一打开浏览器马上能找到现在这个网页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啥表情都有,这样的悬念,成为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和生长点。
在讲授收藏夹中收藏的网站的更名这一知识点时,我并没有直接讲如何重命名,而是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利用知识的迁移,从学生熟悉的“文件夹重命名”中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自主探索,也很好的达到了预设目标。
教学不是灌输,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走入课堂时,早已带上了不同的知识底蕴。我们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找准他们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带领学生寻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课堂上的这些教学行为,正是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旧知铸造了一座通往新知的隐形桥梁,让他们能在自主探究这座大厦登堂入室,打开了一扇门。
二、兴趣使然,轻松练就自主探究的能力
已经习惯了接受的学生,如何才能将这种学习的状态向自主学习转变呢?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直接牵动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奋点。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在《画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以演示的方法讲授“直线”、“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虽然学生在观看后,经过多次练习,虽能基本掌握操作要领,但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练习,至于如何“学以致用”却感到很茫然。于是,在此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了让学生“猜谜”、“抢答”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逐步掌握“直线”和“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在随之的知识迁移、内化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掩耳盗铃”、“海底世界”等游戏,寓学习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轻松掌握了知识点。
又如在《修改文字》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有些知识点有点难度,如果单纯让学生去探索、尝试,势必要浪费很多时间,影响整课的教学效率。于是,在课堂上,笔者采取了边让学生探索,边讲授的方式进行。如“insert”这个插入键的功能,如果单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会很难,在理解这个键时,我有意识地偷偷按了这个键,此时,整篇文章从正常状态变成了改写状态,在接下去的修改文字中,学生惊奇的发现后面的文字被输入的文字替换了,纷纷在底下讨论到底怎么了?是电脑中毒了吗?还是有哪个机关在里面?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了学生“insert”这个按键的作用,正是此时恰当的问题情境,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也正是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自然积极地投入到主动学习中去,饶有兴致地去发现、去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教师始终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便能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点燃,此刻的教学,怎会不有效!
三、加强沟通,快乐分享自主探究的成果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珍品收藏》一课中,网络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在学会了收藏网站、给收藏夹中的网页改名等技能后,便有了一种“收藏的喜悦”。而这并非我本课的最终目的,我觉得我们的学习还是着眼于整个网络的优势——资源共享,利用这个特点再次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成就感,使之成为以后探究的强烈的内驱力。于是,我便又设计了让学生互荐网站,并且让学生互动投票等方式,推荐的网站得票最多,说明他眼光好,推荐的网站最受欢迎。这样的处理,同学参与的热情都被点燃了,并且在互相推荐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了拥有自己思维成果的骄傲。但我们教师还应要注意,除了提供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外,我们还应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状况,因此,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学习需要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真诚与奉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主动探索是创新的前提,而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创新不断的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扎实的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之路,永远是我们信息技术课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