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数学领域教学的运用浅析

作者: 钱家乐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幼儿园数学领域的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11-0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强调以问题中心,以问题为切入点,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教学的灵活性,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认为教师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随机通达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学习者需要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通达教学”。

建构主义的教学尽管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在大班数学操作课《神奇的图形世界》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建构主义进行教学。

1.关注儿童已有认知水平,重视儿童新概念和新经验的建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大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水平比起具体运算阶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幼儿对各种基本几何图形已经形成基本的认识,各种几何图形以及用这些图形拼成的图案,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到的,幼儿也经常会把这些图形想象成实物。教师抓住幼儿独特的认知规律,让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认知和概念。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清晰的概念就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的,在许多次尝试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问题在逼真的情境中呈阶梯式抛出,为儿童理解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图案概念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有效平台。

2.将活动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重视合作和交流

建构主义者批判传统学习中“去情景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景化学习和情景化认知。创设一个能与教师、同伴共享、互动的学习氛围情境。在案例中,儿童拼小人儿的头有的用圆形,有的是用三角形,在这种差异的学习中,儿童不断对各种图形和图案加以组织和改组,知道在拼图的活动中,不同的图形在现实生活的人物造型中表达的含义也是不同的,有的是胖脸,有的是圆脸。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3.重视以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每一个概念的建构,都要基于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如何使儿童从对概念的表象理解过渡到对概念的抽象理解呢?教师巧妙地捕捉到了融于真实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使得儿童能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几何图形和图案的概念和关系,满足个体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以及好奇与探究的心理需求,并加深逻辑思考,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案例中,教师呈现各种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图案,请幼儿拼图的主题也是幼儿常见的,且这些形象的特点都是多样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注重知识建构互动中支架的支持作用

在知识建构的互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支架作用,教师显然不是一个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个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指导者。在案例中,老师提出让幼儿“拼一个小人儿”,实际上就是教师匠心独具的适时支架,它为儿童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一种暂时的支持。在儿童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儿童觉察到了与先前经验不协调的知识,通过操作材料,使得儿童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几何图形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能力。这是儿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完善以往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问题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发,儿童将日常生活中了解的抽象数学几何图形的概念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获得有关图形分类、比较、组合等概念的认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的,选取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内容素材,对儿童既有某种程度的挑战,又不至于因太简单而失去探究的好奇心与兴趣,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附:案例大班数学操作课《神奇的图形世界》

首先教师出示各种图案,请幼儿说说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几何图形拼成的,之后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颜色不同的图形。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给出的主题,利用集合图形拼出各种图案。拼好后,教师请幼儿说一说拼的是什么,怎么拼的,图案中都用了什么几何图形。

如:教师说“请小朋友们拼一个小人儿”。

A幼儿用圆形拼了小女孩的头,用正方形拼了她的身体,用长方形拼了她的手,用三角形拼了她的裙子,用圆形作纽扣。

B幼儿的小人儿的头是用三角形的,脚是用长方形拼的,手是用两个正方形,还给她戴了一顶红色的圆形帽子。

C幼儿也拼了一个女孩子,是用正方形拼了她的头,三角形拼了她的手和身体,长方形拼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