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部高等教育现状的研究

作者: 余园园

对西部高等教育现状的研究0

摘要:截止到2015年,“西部大开发展战略”已经实施15周年。西部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现阶段,西部高校在教学资源与教育经费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西部教育问题尤其是西部高等教育问题仍旧存在教育模式老化,教育经费短缺,科研创新能力弱等现状。本文以青海省高等教育现状为例,对西部高等教育的现状作了分析,并讨论了教育改革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等教育;现状;对策;教育模式;对口支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59-00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5周年之际,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交通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要发展经济,首先要有人才,人才可以引进,但大部分是需要地方自己培养。在西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通过“对口支援计划”,把东部高校带西部高校的计划实施到西部大开发策略中,这对于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作用。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目前,青海省有532万人左右,占全国人口的0.410%,其中少数名族有236万人,占青海省总人口的45.5%。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仅为862人,受教育比例仅为8.62%。与东中部地区的该项数据相比,如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2368人次,其中受大学教育的人数为6178000,比例达到了31.5%。一直以来,东西部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到了2010年,仍旧有这样大的差距,这不得不让大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现状有所思考。为缩小这样大的差异,西部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必须要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速度,为西部地区早日完成大开发战略和步入小康社会以及为西部经济建设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合西部发展并且愿意留在西部发展的新型人才。但是,西部教育在逐步前进的过程过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一、当前西部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1.西部高校教育模式陈旧。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浪潮中,西部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不断强大。教育管制制度也逐渐完善。以青海省211项目的青海大学为例,近几年,在清华两院院士王光谦校长的指导下,青海大学的治学更加严谨,教学风气逐步提升,学习风气也有较大改善。但是,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却仍旧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近期我在青海省各所高校发放的1000份调查报告显示(报告发放了1000份,实际收回976份,分别在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名族大学和青海省交通职业院校发放调查问卷)

从表格中显示,青海省教育模式仍旧偏向“知识讲解型”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且学生的理论学习多于实践,使知识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较严重。

2.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匮乏。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掌握决定着知识的掌握。而青海省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较少。其中主要表现在图书馆的书库数量少,数据库资源少。在“对口支援计划”项目下,部分青海高校购买了一些数据库资源,这也仅仅是一些类似中国知网,中宏数据库等中文常用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外文数据库数量相当匮乏。图书馆的书库数量更新速度以及库存量远远不及东部院校。教育资源的贫乏也是各所高校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这其中学校经费不足是很大一方面原因。

3.教育经费短缺。从西部与东中部地区教育投入的总体情况比较来看,西部地区经费投入只是东部的27.76%,只占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7.79%。西部大部分高等院校,如青海大学,西藏大学等西部高层次的大学,都存在科研及教育资源经费短缺的现象。科研水平,决定了高校对知识的钻研能力,科研经费不足,使得大批高校教师无法就所研究的方向进行深入的调研,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

4.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较弱。西部高等教育模式与经济水平较低,限制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西藏,贵州,宁夏,青海等地科研创新居于全国的最低水平。大学生作为国家精英人才的储备库,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会对个人,高校以及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西部,这直接影响着西部人才策略与经济的发展。西部高校较弱的科研创新能力导致了大学生能力构成不健全,这既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短板,也制约了西部高校科技人才的梯队建设。

5.对“对口支援计划”政策利用不充分。教育部“教育[;2001];2号通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院校计划于2001年5月10号正式启动。在这项计划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东部重点高校被指定为支援高校。在近15年支援西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被支援的高校其教学理念和教育设备确有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项计划并没有在西部高校产生根本上的教学变革。这项计划中,为西部的一些优质生源提供了去这13所高校以及东部重点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而这批优质生源回到西部,为西部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比例却相当低。这无疑造成了西部人才的流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以清华大学援助青海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在教育设备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青海大学很多方面的援助,例如在青海大学开设“远程教育”课堂,让青海大学的学生也能听到清华大学老师教授知识。这本是一项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措施,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远程教育公开课上听课的效果不佳,这无疑造成了另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究其原因,与学校在远程教育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低有关。

6.经济全球化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冲击。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西部教育也产生了冲击。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才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地区竞争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对西部地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高等教育模式与技术的相对落后性受到了冲击。

(2)国外先进教育体制吸引了大部分西部优质生源,对西部生源造成了冲击。

(3)相比较于国外比较优厚的教职工薪酬,西部教师资源也大量流失。

(4)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对西部教育构成了冲击。

二、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1.促使高等教育向“创新型”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体制及模式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西部高校自身的力量所能完成的。首先国家在落实“西部大开发”策略的过程中,应给予西部高校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支持,帮助西部高校完成教育体制的过渡。其次,西部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适度超前发展,为西部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人才资源。并在政策有利的形势下积极在东部高校的援助下建立能与社会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体制。

2.建立与西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模式

西部地区主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牧区,其现行高等教育的模式过于模仿发达地区及城市的教育模式,与西部实际经济状况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在新的体制与背景下,西部高等院校应积极推进新体制,新模式的建立。创建一种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体现西部特色,可改善西部地区生活环境,并与西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模式。以形成一种“教育带动经济,经济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

3.推进东部高校带动西部高校计划的实质性进展

在对口支援计划中,高校双方应完善其资助的管理体制,使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加强支援力度,扩大远程教育平台所授课程范围,加强对授课效果的检测。采用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央应进一步优化东部高校带动西部高校计划,争取在学风,教风和教学模式上给西部高校以指导。中央也需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扶持力度,应在资金和优惠政策上给予西部高等教育倾斜的政策。例如采用非均衡战略加大对西部教育的支持,将重点放在对本地生源和少数名族身上。因为这批生源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毕业之后,大部分都会留在家乡,为西部农牧地区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应对西部贫困生源提供补偿教育和积极的差别待遇。建立西部教育基金,用以扶持西部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在科研课题的审定和经费的分配已应优先考虑资助与西部开发有关的研究项目。

4.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均衡发展

我国平均教育水平偏低,这与西部较低的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若要提高整体国民教育水平,大力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大都处于中国教育的边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进行超前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准备必要的人力资源。

在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市场对教育现代化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时也难以支付高等院校教师的工资,当地政府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调控能力也是有限的,此时,中央政府应该积极地向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实施宏观的调控政策。

发展西部高等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历史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西部高校,当地政府,党中央以及全国的人民应该紧急响应国家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人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西部高等教育,代表着西部最先进的科研技术,是西部重要建设性人才的培育基地,也是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主要任务。西部高等院校和当地政府在现今良好的发展背景下,应积极的抓住这样的机会,转变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适应西部大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