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 郭昊天 石亚萌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ICU是危重医学的临床基地,是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场所,患者一般病情严重,自身抵抗力和防御能力较弱,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整理与总结,为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68-001
1.年龄
丁四清等对中南大学某附属医院ICU的相关资料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江山等和杨素珍等的研究同样发现年龄大于60岁者医院感染率远高于60岁以下患者。60岁以上的患者各器官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患者的防御屏障和免疫功能均有所下降,再加上患者的病程较长,且病情容易反复,抵抗外来细菌入侵的能力降低,因此他们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2.抗酸抑制剂
李沛对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某医院感染的资料研究发现,使用抗酸制剂的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更高。周燕飞于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某医院ICU感染的信息研究同样显示,对照组使用抑酸剂的比例低于医院感染组。抗酸制剂可以稀释胃内部的胃酸,导致胃内细菌量增多,进而经食道逆向以定植于口咽部等部位,吸入含有这些致病菌的机体分泌物进入肺部而引发获得性肺炎。
3.机械通气
刘小娟等对东莞某医院2012年至2013年的ICU患者信息研究发现,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高。江山等同样发现,ICU患者中机械通气大于7天者发生感染率是小于7天者的3倍。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往往会造成皮肤或粘膜破损,使机体失去保护屏障,从而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增高。
4.气管切开
王承正等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的ICU医院感染患者资料研究发现,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是非气管切开患者的3.571倍。陈红平等对2008年至2009年两年期间ICU患者的相关信息分析显示,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是非气管切开患者的4.086倍。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同时上呼吸道由于受到刺激而产生分泌物,且分泌物及细菌易积聚于切开部位,从而容易引发医院感染。
5.入住天数
方桂珍等对2006年至2007年两年期间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医院感染情况的研究发现,入住ICU大于7天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远高于小于7天者。陈红平等的研究同样显示入住ICU的天数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本身病情就较重,自身抵抗力差而造成医院感染易感性增高。同时,住院时间越长,接受各种可能引发医院感染的侵袭性操作也就越多。
6.建议
根据以上探讨,建议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及ICU工作人员应当密切关注高龄以及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尽量减少抑酸剂的使用和机械通气与气管切开等医疗操作,以尽可能地减少ICU医院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