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教育”视角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作者: 滕彩珠

摘要:本文阐述了活力教育概念,以及从活力教育视角下进行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活力教育;地理;校本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3315(2015)09-048-001

活力教育凸显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崇拜,对发展的指引,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人本关怀和对其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基于活力教育视角,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实施,创生主题式的活力教育校本课程,建构活力课程体系。

《201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校本地理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应具有以上五个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科性质的体现都可以基于活力教育的视角,通过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实践,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于活力视角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通过以学生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通过以下策略的尝试,以实现地理校本课程的活力教学。

1.依托学校资源,拓展活动空间,实现活力教学

我校配备专用地理教室,不仅拥有地理特色的教学环境,如地理图案的窗帘、地形图等,还有满足教学过程需要的器材和多媒体系统,为学生的各种探究活动提供支持。其次,通过与气象局、地震局等机关的联系,拓展活动的范围。再次,通过学校间的联系,成立天文观测、岩石观测等组织,实现活力教学。

2.依托《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灵活设置课时,实现活力教育

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放在一起,两节课连上,为校本课程的活力实施提供了课时保障。同时,本校的校本课程采用走班制,即同一年级同一时间,学生在对学校所有课程了解的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课程。校本课程一般都是实践性课程,需要的时间较多,并且需要一定的连贯性,我校这种安排就能满足这种需求。

3.结合地理学科特质,进行教学课程的开发,实现活力教学

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生长的原则,校本地理的课程包括两方面: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学校自主开发的地理课程。国家地理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即在国家地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教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实践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学科是一门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是研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们的一些活动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此为切入点,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如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4.改变学习方式,实施各种地理活动,开展活力教学

(1)选课题。面对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课题。课题的选择是建立在学生基本学情之上的,因此每学年的第一节课我都要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以及研究方法。初中生特别是刚刚升入初一没有学过地理的同学,对地理的研究内容不了解,最想了解的地理知识大部分问题来自于天文、地质、世界之谜等。其实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地理。比如乡土地理。

(2)指导学生做好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包括选题原因、研究目的、活动计划、预期成果等内容。其中活动计划对下一环节的进行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制定活动计划前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以“校园绿化的调查”为例,根据研究目的:了解校园绿化的分布和种类,制定以下计划:第一步,进行绿化分布及主要树种的调查,并记录在校园平面图上。第二步,借助网络查找主要树种的特征及作用,并进行记录。第三步,对绿色植物的分布及作用进行总结并评价。第四步,制作文档进行汇报。

(3)指导学生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这个过程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和其它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主要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探讨等活动中进行活泼的学习。以“校园绿化的调查”为例,在实施研究计划时,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学校的绿化树种很多,每一个不认识的都上网查找要花费点时间,影响课题的进度。通过讨论,可以通过访问生物老师解决部分问题。在评价我校的绿化状况时,可以通过向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又要学会问卷调查的制作。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计划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学生完成了自我的提高。最后要指导学生汇总资料、完善结论以及完成课题汇报。

(4)多样化的过程性的适时的教学评价。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要立足于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因而需要建构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和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活动过程中思维品质、学习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交流、合作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基于此,建立了个人考评卡,包括项目为:签到、平时表现记录、学生学期自评、教师评价,从基本功、情感与态度、创造力、意志力、交流与合作五方面进行评价,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方式。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收获了很多。比如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改变。传统的对课程认识局限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有一定的文本。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识到地理课程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文本,网络,学校,家庭等。实施课程的空间不仅局限于教师,可以扩展到家里、社区等。实施形式也不是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学习,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调查、访问、研讨、服务社区等。但是由于缺少理论基础,缺乏实践经验,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后经过专家指导和实践,应该会有所改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