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的新触角
作者: 周文华摘要:校园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组成部分,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把教育信息化摆在了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微课;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87-00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具体而又丰富多彩的展现。作为基层学校,力求早介入,才能赶上信息化的这趟高速列车。要长远谋划并着手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力求以信息化促管理精品化、教师专业化、学校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更新观念,接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校园信息化建设包含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学生层面的信息化,这两个方面只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校园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最大的实际应用效果。
当前的教育信息化严重滞后于社会信息化,还存在着“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技术至上’”的问题。其实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处在人而非技术或硬件设备,校园信息化工作不仅是硬件和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网络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对象上、时间上、地点上不再有严格的界限,无论是谁、何时、何地,依靠网络提供的先进的学习平台与工具都能进行。
二、加强应用,顺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阵痛”
“阵痛”之一:信息化建设投入大
硬件、软件,电脑、投影……设备设施的更新与添置,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无不是大的投入,资金的问题令学校管理者“头痛”。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扩大的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基础负载,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以及对基础设施可用性要求的提升。基础网络和各种应用平台搭建好以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将逐步依靠校园网络来进行。因此,硬件及信息系统平台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阵痛”之二:如何加强信息化的管理和应用
要改变教师既有的观念,而使教师具有应用信息化的意识,引导教师从“愿用”到“会用”,再到“怎么用”,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因为“痛”而排斥摒弃学校信息化建设,这显然是落后的,也是不对的想法。学校应坚持“以培训学习为基础,以研究应用为核心,以实践提高为策略”的信息化工作思路,加强制度管理,不断开拓创新。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培训,可采用“翻转课堂”的培训模式,录制“微课”让教师学,自学后再集中组织培训,使培训更有效。通过这样的培训模式,让教师切身体会“翻转课堂”的优势,了解“微课”带来的改变,无形中引导教师确定“以学定教”的理念,并将“翻转课堂”、“微课”等实实在在的用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其次学校要加强信息化手段使用的制度管理,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使用,常态课、展示课、竞赛课,100%的课堂能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规定教师每学期上多媒体展示课,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让教师在日常使用中掌握方法、提高技能,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的效益。另一方面,学校要引领教师加强课题研究,以课题带动研究,使研究建立在学科的本质上,真正使应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组织课题研讨,以及上课题研讨观摩课、撰写信息化教育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积极展望,享受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美丽”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数字教学的新模式,大数据、互联网+、教育云等概念扑面而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智慧教育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基于有线、无线网络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学校应深入推进以数字化学习为基础的“智慧教育”研究,以点带面,由试点班级推向所有班级,由语、数、外学科拓展至所有学科,由学校向家庭、社区延伸,使研究向纵深发展,以数字化学习实验为起点,真正实现“智慧校园”,全面推进“智慧教育”。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承载了教育行业自身的需求,还承载了整个社会进步对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层次需求。信息化是时代的产物,教育信息化被倒逼发展,更是大势所趋。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该更新理念,提高技能,加强信息化的应用,为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做出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