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仝净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94-001
从一年级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做不到贯穿每一个环节。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进位加法时,给学生编了“凑十法”的顺口溜:一九十,二八十,三七十,四六十,五五十,看大数,分小数,凑满十,加剩数。在黑板上出一些题,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说出正确得数,而是让每一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尤其是易算错的学生。说过程能够掌握“凑十法”,并能正确计算。
二、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课标》指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也离不开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便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摆一摆,想一想”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用圆片在数位表中摆数。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让学生探索摆数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100以内数的认识”,就数数而言,在课堂上我先请学生数出10个小棒,感知10个小棒是多大一捆儿;再数出20个小棒,让学生感知20个小棒是多大一捆儿。然后以10个一捆儿,20个一捆儿为参照物,来估计自己的小棒大约有多少?通过让学生“数一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思维。关于数的组成,让学生动手数出34、52个物品,分别摆,能看出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抽象成小棒图,让学生理解数中所表示的几个十、几个一,再脱离小棒,抽象出数的组成。这样做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数的组成。
四、常用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激化型。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或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上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准确。
2.类比型。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不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如:①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吨,运来面粉多少吨?②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运来面粉多少吨?以上两题,虽然相似,实质不同,一字之差,解法全异,可以点拨学生自己辨析。通过训练,学生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便会仔细推敲,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解题的准确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探求数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他们现在和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