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培智学生实践课程中的分组方法
作者: 谢周摘要: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残疾学生实现自食其力,掌握一技之长。中职班级培智学生的农业实践课程中,若不有效组织管理,将会变成“放羊式”实践活动,为了实践培训活动有效进行,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培智学生,在培智班级中采用分组教学很有必要。
关键词:培智学生;实践课程;分组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113-001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残疾学生实现自食其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而自理的前提在于掌握一技之长。我校地处市郊农村,土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学校于2008年创办了培智学生职业中专,招收大龄初中毕业培智学生,让培智生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延长3年,实施12年教育,重点加强农业类实践技能培训,填补了南京市特教领域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
培智学生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损伤,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较低,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抽象、系统的农业类专业知识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有一定的劳动及模仿能力,因此在培智生农业专业课程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在要求学生学习简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目前我校已利用基地资源开展了相应的农业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在室外进行,由于学生天性好动,到了室外注意力更难以集中,经常做与实践无关的操作。在室外进行实践活动训练时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要教师时时关注安全问题,若不有效组织管理,那将会很容易变成“放羊式”实践活动,如果让老师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纪律,关注安全问题的话,显然会事倍功半且无法完成实践训练任务;其次,中职班级中学生智力程度、认知水平、劳动动手能力层次不一,部分学生还存在肢体上的残疾,实践技能训练往往受到某种局限,在教学时需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因此,为了让实践教学更有利的进行,在培智班级中采用分组教学很有必要。
分组教学是在室外实践训练的前提下,考虑到培智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层次差异而实施的,是为了实践技能训练能更加有利的进行,实实在在地帮助每个培智学生都加入到实践活动,而不是以“分组”为理由,将某一部分或某个弱智生从分组教学中分化出去,冷落在一旁。因此,要充分发挥分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针对中职阶段综合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种植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本人根据数年来我校中职班级培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管理经历,对中职培智学生实践课程的分组提出一些浅见。
1.充分了解学生
首先需要对中职同一班级的培智学生进行充分调查摸底,不能以片面的主观印象匆忙分组。同班级学生个体之间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年龄身体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采用问卷、沟通交流、家访调查等形式,综合了解培智学生个体的认知思维、言语、注意力、肢体活动、劳动等方面能力,并了解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对同班级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分类。层次分类依据的标准可以是多方面的,针对中职阶段培智学生的特点、农业类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思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的程度,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将思维清晰,认知表达、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分为A层;将思维反应较慢,认知表达力弱的,动手能力较好的分为B层,将思维反应慢,认知表达力、动手能力弱的分为C层。
2.分组原则方法
分组教学的分组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原则。组内异质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在同一小分组,这样有利于不同培智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合作、共同提高。组间同质是让不同小组之间人数、综合实力相当,保持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的分布在各个小组中,在各种活动中可以使小组的成员相互实践、启发和补充,从中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引导小组各成员完成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实现不同层次的实践目标。有利于组间的交流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实践活动的评价。
分组时,每个小组一般由2-3人组成,成员中至少选有1人是思维清晰,认知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较好的A类学生作为组长。分组时也可以学生的个人意愿作为参考。
当然,我在研究中职班级培智学生分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程度不均衡,其表现是出现A类学生主要只发挥监督组织作用,而不参与完成个人实践任务,或是A类学生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对组内实践训练任务大包大揽,而其他组员消极参与任务。为此,加强对组长组员的交流管理,并在实践完成的评价中突出各组的协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的点评,令这种现象有所改善。
由于中职培智学生智力落后于普通学生的特殊性,对他们的专业实践教育方法应针对其身心特点展开,而培智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比较明显,这需要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能因材施教。在分组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培智学生成为了实践活动的主人,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不忽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便真正使每一个中职培智生都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将来适应社会的自食其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