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和创设语文教学中的“大落差”

作者: 周小伟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语文教学的大落差,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铺设一座桥梁。

关键词:大落差; 课堂教学;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03-001

语文教学的魅力无与伦比,动人心魄的效应环环相生。“大落差”效应就是其中之一。

落差,即由于河床高度的变化所产生的水位的差数,如甲地水面海拔为二十米,乙地为十五米,这一段的落差就是五米。那么,所谓“大落差”及其引申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此看来,利用和创设“大落差”,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有着其自然基础、生活基础与心理基础,从而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利用“大落差”,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1.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作者情感上的或人物形象上的“大落差”,充分利用之,能增强审美、鉴赏效果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为了“赎罪”而捐了一条门槛,感觉上已甩掉了压在身上的沉重包袱,洗刷掉了身上的污秽,完全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和享有人的一切权利了。这种心理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海拔层面。然而四婶的一声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瞬间,她的精神崩溃了,“大钱”十二千的劳动成果和全部的希望一下子变成了泡影!原来兴奋、渴望的心理陡然落到海拔为零的层面上!最终,祥林嫂走向生命的毁灭。主人公心理及命运的“大落差”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面对如此“大落差”,教师如能反复比照、阐发、强调、渲染——比照前后关键的字词句。阐发有关的社会根源与文化背景,强调祥林嫂命运的坎坷与悲惨,渲染强烈的悲剧气氛,那一定会使学生更加同情祥林嫂而痛恨封建礼教,从而对祥林嫂的生存背景与影响她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理解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载体这一基本观点。通过利用“大落差”,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活动,强烈的感性体验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识,获得较为丰富的情感信息、文化信息与美感信息。这样的语文教学能显示出超常的力度、厚度、广度和深度,其效果自不待言。

2.及时、准确地利用古今中外时空的“大落差”,使语文教学富有比较感和历史感,以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和认识效果

巴金散文《灯》中,作者将古今中外之灯“点亮”于一文之中,它们彼此遥相呼应,无形中构成了时空上的“大落差”——由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灯联想到外国古代“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和“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如此时空“大落差”,让它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快车在“今——古”、“中——外”之间迅速地反复往返。在思维活动中,学生进行宏观比较,微观体察,就能形成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即“灯光”的内涵具有空间的广泛性与时间的永恒性,显示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人性美。

二、创设“大落差”,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通过变换角色而创设“大落差”

变换角色而创设“大落差”这一行为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师生互换角色。学生走上讲台,或演讲,或辩论,或讲析课文,而教师坐在下面听课。这样,双方角色与心理都形成了“大落差”,在这样的变换和活动中,学生会先产生新鲜感、紧张感,既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同时神态也会由紧张、拘谨变得自然、大方,勇气、胆量及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大大增强,心理素质和技能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②将学生角色变换为演员角色。其一,可设置一些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如父母、教师、医生、工人……在较短的时间里,学生与这些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子缩小了,经过一个“大落差”,经过他们设身处地的活动与体味,社会意识会加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会更加鲜明和正确,同时,他们还能认识到,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快乐和艰辛,从而进一步感受人生,热爱生活,奋发进取。其二,可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让他们担当小说、戏剧中的有关角色。如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通过录像片,让学生先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内容,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他们对人物的命运也极为关注,甚至对人物细微的情感、神态的变化都不轻易放过。而“演”则是一次综合的能力训练。同学们挖掘剧本中的“潜台词”,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入情入理。这样就构成了“现实——艺术”之间的大落差。

2.利用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而创设“大落差”

一堂课的教学,如果始终平铺直叙,无峰无谷,总是一个音节,一种速度,那么,不仅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注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发展与创造。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也要讲“落差”,做到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密有疏,形成一种音乐式的“落差”美。

从教学的声情语调上讲,要做到声情并茂,语调有变。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得体;声调要高低起伏,有波有澜。一堂课,有时像山间瀑布,飞流直下;有时像村边小溪,涓涓而去。有老师教白居易的《琵琶行》,对于其中的一大段音乐描写,就能注意到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和原诗的描写语言巧妙地吻合,时而节奏明快,语调激昂,声音响亮;时而轻柔缓慢,语调柔和,声音低沉;时而愤懑,时而哀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悲痛怀想……

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求知,从而锻炼能力,以感受美,达到创造美的境界。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写作指导等其他方面创设一定的“大落差”,它们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利用和创设“大落差”这种行为恰恰能打破这种心境,因为它常常带有“反适应”、“反常态”的特点,常常会给行为的操作者和承受者带来新颖、独特、奇妙而特殊的效果。因此,如果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在这一方面不断积极探索并尝试实行的话,那么,语文教学就会永葆活力和生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